走近第79集团军某旅的雷锋精神讲解员们——
从“追光”到“发光”的年轻人
■解放军报记者 王琢舒
“你是落在我世界里的一束光,向我奔来,万物都生长……”
这是一束怎样的光?迎着观众的目光,助理工程师艾佳昕、传真员高旋、驾驶员安静怡几乎同时说出一个名字:雷锋。
这3名官兵来自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也是第79集团军某旅营区内雷锋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
最近,雷锋纪念馆正在修缮翻新。整理展板、清点物件、更新解说词……3名讲解员忙得不亦乐乎,随时准备着以最佳状态讲述雷锋事迹、传递雷锋精神。
“我是雷锋的‘铁杆粉丝’”“我愿意永远做雷锋精神的‘代言人’”“雷锋就像一束光,我就是追光者”……
一定意义上,雷锋纪念馆的讲解员们,是离雷锋和雷锋精神最近的人群之一。他们忠诚守望着雷锋留下的精神殿堂,把讲雷锋、学雷锋和做雷锋融为一体,让雷锋精神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第79集团军某旅下士安静怡(左一)为战友讲述雷锋故事。张达人摄
守望“一束光”
小心翼翼地打开精心保存的档案袋,一张25年前的老照片映入眼帘——
一位梳着短发、身穿红棉袄的阿姨,在一位女兵的搀扶下,眼含热泪抚摸着雷锋的塑像。
照片中的女兵,名叫吴限,曾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名战士,也是雷锋纪念馆时任讲解员。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一幕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已经退役回到地方工作的吴限回忆说。
那是1998年的一天下午,照片中的黄丽阿姨和老伴儿从湖南千里迢迢来到雷锋纪念馆。
刚刚踏进大门,看到雷锋塑像的那一刻,黄丽已是热泪盈眶。她抚摸着雷锋塑像,嘴里喃喃自语:“我来看你了,我来看你了……”
黄丽是雷锋的同乡,也是雷锋的同龄人。“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向善的价值追求,一直影响着黄丽。
“黄丽阿姨对雷锋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崇拜和想念,完全是真情流露。”那一天、那一幕,让当时只有18岁的吴限颇为震撼,她意识到,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这座雷锋纪念馆,承载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又散发出巨大的“引力”——
多年来,心怀敬仰与虔诚的人们纷纷来到雷锋纪念馆参观学习。人们在追寻:雷锋生于平凡、成于伟大的秘诀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信仰和力量哺育激励着雷锋放射出如此耀眼的光彩?
纪念馆里,一组组鲜为人知的数据、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幅幅弥足珍贵的照片,让置身其中的每个人,真切地感受到雷锋精神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曾担任雷锋纪念馆讲解员7年的排长汪洋,也像珍藏宝贝一样保存着一些特殊的物件。
那条洁白的哈达,是一群藏族小朋友送给汪洋的。
有一次,雷锋纪念馆迎来一群藏族小学生。他们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大的十多岁,小的只有七八岁。
汪洋带着孩子们参观完,一位小朋友突然上前问:“姐姐,雷锋叔叔不在了,怎么还会寄钱给我们呢?”
带队的老师告诉汪洋,这些孩子曾经收到过以雷锋名义寄来的捐款。这次,他和孩子们就是想当面感谢一下。
汪洋告诉孩子们:“你们收到的助学捐款,就是许许多多的‘雷锋’,通过我手中这个‘雷锋存折’,一笔笔攒出来的。”
听完介绍,孩子们纷纷从兜里掏出零钱,踮着脚踊跃投入捐款箱里。一名小朋友还捧出一条洁白的哈达,深情地献给了汪洋。
那封手写的书信,来自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
那一次,一对老夫妇来到雷锋纪念馆。已是胃癌晚期的老大娘用拐杖支撑着虚弱的身体,专程从内蒙古赶来。
原本半个小时的解说,汪洋用了整整一个上午。一路上,她的每一步,都和着老夫妇蹒跚的步履。就在老夫妇准备离开纪念馆时,汪洋取出2枚雷锋纪念章,轻轻地别在老人胸前。大爷和大娘握着她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一个月后,汪洋收到两位老人的来信。信中说,他们参观回去后,一起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合上信的那一刻,汪洋泪流满面……
位于第79集团军某旅营区内的雷锋纪念馆内陈设。张达人摄
追逐“一束光”
10年前,如果你到雷锋纪念馆,带你参观的很可能是这样一位特殊的讲解员——女兵乔婷娇。
乔婷娇的爷爷乔安山,是雷锋的亲密战友。在鞍钢当工人时,他就与雷锋交好。两人一起入伍,又在同一个班、同一台车。
“小时候,我家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两名解放军战士在汽车驾驶室里读毛主席著作。其中,一位是爷爷,另一位就是雷锋。”乔婷娇从小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每年清明节,爷爷都带着全家去给雷锋扫墓。
“雷锋是我们家最亲近的人,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对于乔婷娇来说,在雷锋纪念馆担任讲解员,既是部队工作需要,也是为了接续完成爷爷的心愿。
2009年12月18日那天,是雷锋的生日。爷爷乔安山冒着大雪,把乔婷娇送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当兵。
在雷锋纪念馆,乔安山轻轻抚摸雷锋塑像,流着泪说:“班长,过去我总担心有一天走不动了,不能再外出讲您的事迹了。现在好了,我的孙女来接我的班了,我死也瞑目了……”
带着这样的使命,乔婷娇在雷锋纪念馆中不断走近雷锋、解读雷锋、学习雷锋。
“学雷锋,首先要学习雷锋的心态。”乔婷娇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雷锋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正是如今有些年轻人缺失的。”
雷锋许多质朴又可爱的“名言”,被乔婷娇完美地应用到解说工作中。讲解时,面对不同的观众,乔婷娇会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和视角。就这样,在乔婷娇的解说词中,雷锋成为“射手座的40后青年”。
时代各有不同,精神一脉相承。70后王岩也格外喜欢“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这句雷锋名言。
王岩不满20岁就开始担任雷锋纪念馆讲解员。这段经历对她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您那个年代的人,是怎么学雷锋的?”记者问。
“雷锋已经刻进我的骨子里了。”王岩回答得自然而然。
退役后,王岩成为石油系统的一名质检员。在新工作岗位上,王岩始终把愿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铭记在心。她家里墙上那一排排“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奖状,正是雷锋这束光“照亮生命”的有力印证。
提起学雷锋,陆军少校杨东宇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017年,杨东宇随中国第五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来到海外,时任分队道桥中队政治指导员。
一次,杨东宇负责带队给埃及营地架设居住板房。谁知,板房附带的是法语说明书。怎么办?战士王鸿飞想了个主意。
靠着时断时续的信号,王鸿飞在手机上逐个单词输入电子词典,硬是将法语说明书翻译成中文。后来,战友们对着他翻译好的说明书顺利完成了板房搭建任务。
“这虽是件小事,却让我很感动。像王鸿飞这样,把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就是学雷锋。”杨东宇说。
成为“一束光”
作为走向海外的雷锋传人,杨东宇和战友们以最快速度在马里建成了一座占地100平方米的雷锋精神展馆。
这座简易的展馆,展示了雷锋逆境成长、工厂锻炼、军营淬火等史料。他们选取部分雷锋日记和故事进行贯穿链接,采用中英法3种语言,全面而精炼地展示雷锋的感人事迹。
“解说词是我自己准备的。”杨东宇的英语基础不错,“对我来说,用英语解说并不困难。稍有挑战的是,要随时应对外国友人的各种提问。”
有一次,一名到雷锋精神展馆参观的外国观众问:“为什么雷锋的袜子带着补丁,他很穷吗?”
“雷锋不是穷,他只是节俭。他把钱留下来,帮助其他人。”听到杨东宇的解说后,那位观众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这座简易的展馆,很多外国人记住了“雷锋”这个名字。他们对雷锋这位中国军人肃然起敬。雷锋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也让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心生敬仰。后来,在维和营地,许多参观过纪念馆的外国人,都会把杨东宇叫作“雷锋”。
和杨东宇一样,经常被人称作“雷锋”的,还有曾任雷锋纪念馆讲解员的陆军上尉徐璐。作为一名从雷锋纪念馆走出来的带兵人,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徐璐的信仰。
担任讲解员的10年里,徐璐共接待军内外参观单位800多家,人数达万余人。这10年的熏陶,让学雷锋、做雷锋成了徐璐的生活习惯。
徐璐曾资助过贫困学生,看望过抗美援朝老兵,在驻地学校做过数十场学雷锋报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传递爱心和温暖的过程中,徐璐也收获了个人成长。她被北部战区陆军评为“优秀带兵人标兵”,成为北部战区陆军年度“榜样的力量”事迹报告团成员。
时光荏苒,精神如磐。从追光到发光,雷锋纪念馆的讲解员们,以雷锋传人的使命担当,践行着对雷锋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雷锋精神这座高高耸立的灯塔,永远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采访中得到姜自恬、艾佳昕、徐璐等支持协助,特此感谢)
这就是学雷锋
■第79集团军某旅少校 杨东宇
从小,我就对雷锋头上那顶棉帽子印象深刻。上幼儿园时,有个小朋友曾戴着“雷锋帽”上学,收获了全体同学羡慕的目光。后来,班里好多同学都买了同款“雷锋帽”,我也不例外。
上小学后,每年学雷锋纪念日,老师都会带着我们上街打扫卫生、协助交警指挥交通等。那时,我觉得学雷锋就是做好事。做好事多的同学,会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还有机会站在国旗下演讲。所以,每次出去学雷锋,我都特别积极主动。那时的我渴望小红花,也渴望成为老师眼里最好的那一个。
后来,我当兵了。机缘巧合,我成了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员。赴国外执行维和任务期间,我们建起了一个简易雷锋精神展馆,我有幸成为馆中的讲解员。
几经周折,我和战友用两个板房拼接在一起,搭起了展馆的主体。为了让环境更加庄重,我们用背景布把墙体全部包上,然后再挂上展板;没有屏风,我们就焊个架子,用窗帘布把架子裹起来充当屏风;没有彩色喷绘,我们就用刻刀在红色贴纸上刻出雷锋头像轮廓……
啥是学雷锋?我觉得,“有困难就克服困难”的主动担当,就是学雷锋。
维和期间每次出任务,战友高策都会在装甲车最后侧的观察口站着。有一次,我带车时问他:“这里是你的幸运位置吗?”他笑笑,并没有回应。
后来,高策的班长告诉我,最后面的位置温度最高,高策每次都主动站在那里。听完后,我很受触动。
啥是学雷锋?我觉得,把方便留给战友,把困难留给自己,这就是学雷锋。
青春,因你而精彩
■第79集团军某旅下士 安静怡
我是一名00后。入伍前,我就知道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他总是做好事,“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参军后,我来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成为雷锋纪念馆义务讲解员。能够近距离接触雷锋,我感到特别自豪。
我眼中的雷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从不怨天尤人,脸上永远是灿烂笑容。这笑容,似乎有着巨大的魔力。只要看到老班长雷锋的微笑,我就感到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作为一名讲解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把雷锋的故事讲好,把雷锋的精神传承好。要把遥远的历史拉近,将逝去的岁月和记忆变得鲜活清晰,靠的是真感情。
为了提升讲解水平,我反复研究大型展览的礼仪规范,走访驻地博物馆,向专业讲解员请教解说技巧……凭着这股子韧劲儿,我对馆内布展的300多张照片和近400件文物如数家珍。与此同时,我也收获了“优秀新兵”和“四有”优秀个人等荣誉。
2021年,服役期满的我走到人生路口:是回去继续完成学业,还是留在部队当一名讲解员?
凝望照片里雷锋炯炯有神的双目,我下定决心:继续留队。
雷锋老班长,我的青春,因你而精彩!
扫描二维码 观看新时代雷锋传人讲述雷锋故事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