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
《求是》杂志编辑部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阐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懈奋斗,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二十大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系统阐释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强调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强调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强调加强党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全面领导。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积极探索打造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旅融合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图为位于广纳镇的“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2023年1月5日摄)。 人民图片 程聪/摄
习近平总书记这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讲话,是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要把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结合起来,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
2022年10月,金秋时节,陕西延安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果园里,红苹果压弯枝头,乡亲们喜在心头。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这里,看到大家生活越来越好,总书记殷殷嘱托:“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红红苹果映照初心使命,陕北之变折射中国之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农”事业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发生,根本在于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系列重要论述。总书记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在千岛湖典型库湾、入湖口等区域,运用生态浮岛水上无土栽培技术种植水生蔬菜,努力探索“两山”价值转化新路径。图为2023年2月21日,工作人员正在采摘水生蔬菜。 人民图片 杨波/摄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
——“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凡是涉及农民基本权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必须看准了再改,保持历史耐心”;“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些底线必须坚守,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要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
——“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全党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国必先强农
“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就“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国际和国内深刻阐明了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实践要求等,科学回答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的根本问题。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并从三个方面深入阐明。一是强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农业发展”。农业是近两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只有把农业农村搞好了,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他们才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发展”。只有农业强了,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物价稳定、人心安定,经济大局才能稳住;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农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扩内需、稳增长、促发展,农业强国建设是重要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三是强调“农业还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疫情反复延宕,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一方面,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传统,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用有限资源稳定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全体农民摆脱绝对贫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三农”工作成就巨大、举世公认。另一方面,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三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这是党中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谓共同特征,就是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具体的、现实的,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也是具体的、现实的,总书记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一是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二是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三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四是赓续农耕文明。五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总书记立足当前,对“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针对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分别制定路线图和施工图,强化规划的法规效力。总书记强调,制定规划要同现有规划相衔接,保持工作连续性,不能“翻烧饼”;要严格执行规划,坚决防止不把规划当回事。二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干下去。总书记强调,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三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大局需要,作出应有贡献,从本地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入手,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总书记强调,要办一项是一项、办一件成一件,不要一股脑去搞脱离实际的“高大上”或面子工程的东西。
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坚实有力的话语,为奋进新征程的中国人民注入了强大信心。
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2022年,我们克服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10年来,我国粮食产能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摆上百姓餐桌。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好、也更牢,国家仓廪充实,为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
“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这篇重要讲话中,面对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端牢饭碗的压力大”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贯通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就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物质基础,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要抓机制保障,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
“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越往前走难度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重要措施,强调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把任务落实下去。提产能关键还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总书记明确要求:一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二要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三要统筹考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农民增收的关系,留出一定过渡期,加强政策引导。四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五要选准突破口,持续发力、协同攻关,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总书记特别指出,“确保粮食安全,不仅要着眼平时”,“还要提升应急保供能力,系统梳理生产、加工、流通、储备、贸易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必须回答好谁来种地的问题。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中指出,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字里行间,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亿万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份产粮大县全覆盖,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提出三个方面要求:一是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稳定农民预期、降低生产风险。二是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节本增效。三是出实招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办法,“既不能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也不能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
“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既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要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并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尚。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力度,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算了一笔账:“据有关机构估算,每年损失浪费的食物超过22.7%,约9200亿斤,若能挽回一半的损失,就够1.9亿人吃一年。”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数据也会令人警醒。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抓手,越是损失浪费严重的环节越要抓得实;要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强化刚性约束,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取得更大成效。
“树立大食物观”。翻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就树立大食物观提出两个方面要求:一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二要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必须保证其他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抓好大豆和油料生产,抓好生猪和‘菜篮子’工程”。
“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衡量一个地方领导干部得不得力、合不合格,“不仅仅看GDP、能不能抓上几个项目”,“更主要看是否按照党中央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局部服从整体,把粮食安全这类党中央交办的大事要事办好办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很明确,“现在关键是要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责任扛起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漫山苍翠,羌歌嘹亮,羌红飘扬,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一派喜庆景象。这个汶川地震灾后的重建村,如今已成为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产值40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今年1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向石椅村的乡亲们、游客们拜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生活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图为2023年3月4日,工作人员在智慧农业产业园内为参观者讲解有关技术。 人民图片 刘勤利/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经过艰苦奋斗,“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这件事刚刚破题,更为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的要求仍然是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五个振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还要强调精准、因地制宜,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推动产业振兴”。这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围绕推动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和“切入点”,总书记从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二是必须落实产业帮扶政策。针对部分地区还存在产业发展基础不牢等问题,总书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举措抓整改,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之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增长7.5%。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增长14.3%。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并作出部署。一是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预警响应作用,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实现平稳过渡,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二是更多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多想办法,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三是注重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鼓励实行发展类的补贴,鼓励实施建设类的项目。四是谋划5年过渡期后的具体制度安排,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把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常态化帮扶,研究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提前1年实现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挖掘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二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三是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大脑”——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农业科技创新和深化农村改革两方面作出部署:“必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
“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辩证客观地分析我国农业科技的成就和差距,深刻指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要立志补上短板弱项,还要立志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着力打造数字农业,推进富硒水稻生产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实现粮食提质增产和优粮优价。图为梓山镇潭头村的“富硒小镇”(2022年10月21日摄)。 视觉中国供图
——“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方面要求。一是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三是舍得下力气、增投入,给予农业科技创新长期稳定的支持。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科技工作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农户分散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农业科技推广任务很重,总书记要求必须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一方面,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解决农业农村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在土地承包权方面,总书记要求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农民自愿前提下,探索开展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
——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总书记要求稳慎推进试点,在试点中不断探索完善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分置的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增强改革系统性。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总书记指出改革重点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市场规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总书记要求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鼓励社会资本下乡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同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等合法权益。
——在改革的原则、方法方面,总书记要求必须保持历史耐心,看准了再推,条件不成熟的不要急于去动。对涉及土地、耕地等农民基本权益特别是改变千百年来生产生活方式的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记得当年我到农村去,当地‘秀才’跑我那儿来宣讲,说‘咱们今后现代了,那都不一样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包子饺子肉丝肉片’。” 2022年10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时,很感慨地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的往事。
昔日乡村里想破天儿的心愿,只是今天广袤农村的寻常光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一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极丰极深,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承载着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乡村环境更美,生产方式更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更加便利;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百姓日子更加幸福。在乡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欠账还很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并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对我国城镇化趋势、城乡格局变化进行研判,科学谋划村庄布局,防止“有村无民”造成浪费。二是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三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留住乡风乡韵乡愁。四是健全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多听群众意见,照顾农民感受。
近年来,山东省荣成市大力推行科技兴海、以养兴渔,积极推广“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图为石岛管理区桑沟湾海洋牧场网箱养殖区(2023年2月16日摄)。 人民图片 李信君/摄
“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并从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方面,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乡镇赋权扩能,整合力量、提升能力,确保接得住、用得好。另一方面,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党的十八大以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提了精气神、换了新面貌。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进一步从三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二是加强法治教育,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三是找准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常抓不懈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
2020年4月21日,一张照片在全网刷屏!
照片中,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向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的茶农们走来,身后是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从党中央最高指挥部到基层“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各级党员干部,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兑现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回顾历史,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做好“三农”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多次在农村考察,足迹里印证着“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的殷殷牵挂。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必须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并提出明确要求。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市县两级更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头戏,花大精力来抓,特别是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强调不重视“三农”的书记不是好书记,抓不好农村工作的书记不是称职的书记。要完善考核督查机制,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政策落实。
“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并对各级党政干部提出三个方面要求:一是把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作为基本功。二是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两难甚至多难问题。三是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扎根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关心群众安危冷暖、急难愁盼,从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检视我们的工作。
“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四个方面要求:一是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用乡村广阔天地的发展机遇吸引人,用乡村田园宜居的优美环境留住人。二是着力培养一批乡村人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同时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三是树立阶段性用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四是推动县域内人才打通使用,有计划地把重点培养的党政干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放到农村去,让他们在一线担当作为、锻炼成长。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方面要求:一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全面培训提高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不断优化带头人队伍,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锻炼成长,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把纪检监察工作向村延伸覆盖。四是持续为农村基层干部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为农民办实事。
“农业强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全党同志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咛,奋力绘就农业强国的壮美画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