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每至端午,粽香飘来,家国情怀和文化印记是不变的内涵,需要我们不断赓续、发扬光大。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好评中国丨读懂“端午佳节”的厚重内涵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3-06-22 15:10

image.png

□张祖豪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每至端午,粽香飘来,家国情怀和文化印记是不变的内涵,需要我们不断赓续、发扬光大。

端午,是家的味道。有一种光,能温暖胸膛,哪怕闭上双眼,心里依旧辉煌;有一种情,是一片皎洁月光,即使身处低谷,眼里始终有光。它是每个人心中隐藏的最美好的记忆,是生活中的仪式感和归属感。每当端午来临,淡淡的艾叶香,浸泡着的青粽叶,母亲娴熟地包着粽子的模样,都让我们难以忘怀。所谓记忆中的滋味,就是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大道至简,人生至味是家味。家的味道是多种多样的,有着不同的风格,每种味道对每个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含义。然而,家的味道又都如此神似。挂艾草、燃菖蒲、吃粽子、喝雄黄酒、佩香囊、看龙舟……纵使与家相隔万里,也抹不去记忆深处的味道。纵使年华老去,祖国的传统节日也将永世繁盛。端午节,无论是何种味道,终归都是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端午,是国之情怀。端午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国人共同精神世界里永不磨灭的记忆与牵绊,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正是家国情怀的存在,方才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战国时期,屈原胸怀天下、心系国家,虽被流放仍不改其志。最后,在楚国都城被攻破之际,毅然跳汨罗江自尽。自此,后人便将端午节视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也从此承载了厚重的家国情怀与精神内涵。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为爱国情怀增色,守望相助、攻坚克难,让炽热的爱国情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流淌、升华。只要中华民族精神永固,家国情怀的根和魂就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能接续相承,始终给华夏儿女以滋养和慰藉。

端午,是文化的印记。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存续千年而历久弥新。端午“挂菖蒲、喝雄黄酒、挂艾草”等习俗,与中医学文化亦有互通之处。端午又称端阳,这一天阳气旺盛、万物皆盛,据说当天的草药在一年中“药效最强”。“端午好插秧,家家谷满仓”,端午节也是种植稻谷的好时节,许多农人也会赶在此时插稻子。端午农耕文化孕育了和谐共生、生态循环的农业生产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启示意义,更与现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相契合。

端午佳节,烙下的是文化印记,传承的是家国情怀。让我们与家国同行、与时代并肩,不断丰厚其精神内涵,在一起向未来中,行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微信图片_20230504162320.jpg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 [编辑:罗薇薇]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