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沙橡胶弃割率从35%降到10%以下
政策“组合拳”托起胶工底气
在位于海南中部山区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南开村,老胶农符桂忠已经离不开一张小巧轻薄、印着“白沙橡胶”字样的芯片卡。这是全县2.7万户胶农每一笔乳胶销售、理赔及奖励的厚实“账本”,符桂忠每次卖胶都要刷一下。
如今,符桂忠种植橡胶比以往更有干劲。强化科技投入,全部乡镇实施天然橡胶“双保险”,协同发展林下经济,为产业带来生机——该县橡胶弃割率已从一度达到35%降到如今小于10%。
白沙全县橡胶种植面积104.7万亩,其中民营橡胶69万亩,农民家庭种植覆盖率达95%,农村人均橡胶保有量位居全国前列。针对全县第一大产业,近年来,白沙打出一记“组合拳”,让原本困于低迷的橡胶产业“突围”,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大数据赋能 从“脏粗活”到“科技范”
“干胶含量69.94公斤,成交金额727.38元。”6月26日上午,在白沙南开乡南开村,年过六旬的胶农符桂忠与家人骑车载着满满三大桶乳胶来到位于村口的收购站,先倒入乳胶干含检测仪器,再抬上公平秤,然后掏出一张印有“白沙橡胶”的银行芯片卡,在点刷之间即完成了交易。他用满是厚茧的手掌抹了抹额眉间冒出的热汗,在沾着好几处胶渍的衣裳上擦干,露出憨实的笑容。
早年“一手卖胶,一手交钱”的交易,对于大多文化程度并不高的胶农而言,看似十足便捷,白沙缘何要“多此一卡”呢?
“别看这芯片卡虽小,但作用可大着呢。”白沙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邢福顺通过手机登录该县橡胶生产销售管理智能系统即可看到,当天,该收购站每公斤干胶收购价为10.4元;此外,全县各个收购站的交易记录、历年保险理赔等信息也都“一览无遗”。
他说,以往各个乡镇收购点交易记录均为纸质版录入,耗时久、更新慢,不利于研判及调整产业帮扶举措。现今,只要收购站人员指尖快速操作终端设备,就能将每一名胶农的每一笔交易记录及时更新在这一智能管理系统里。
白沙橡胶协会秘书长吴清洪介绍,近年来,白沙通过构建“协会+企业+收购站点+胶农”模式,已在全县94个村居设有223个乳胶收购点,并陆续配置终端设备、电子公平秤等。目前,乳胶收购价格是由该协会报价后生成,各收购点还可综合成本等因素,上下浮动0.2元作为具体报价,这一系列举措既让全县乳胶交易实现信息化、无纸化和无现金交易,也确保了胶商、胶农、金融机构等多方共赢。
扭转低迷局面 从弃割到户均增收3377元
现今这般“多赢”背后,其实历经了一番难熬的“割舍”。
“最差时,割一碗胶水都卖不到一瓶矿泉水的价钱,你说,还有谁乐意摸黑爬山去割胶呢?”已割胶将近40年的符桂忠记得,早在10余年前,胶价持续下跌,导致胶农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
据不完全统计,乳胶行情最低迷时,白沙胶农弃割率一度达到35%。
在胶农“割舍”之间,自2017年起,白沙在南开乡开出天然橡胶“保险+期货”全国第一单后,逐年扩大天然橡胶“保险+期货”覆盖范围,有效调动胶农割胶及参保的积极性。自2019年起,白沙陆续出台振兴橡胶产业十条措施,成立橡胶管理部门,改变产业“多头管理、管而不专”的尴尬局面。
“俗话说,多劳多得,可是,谁来保证胶农多割一刀,多端出一碗胶水,就能多得一份钱?”邢福顺介绍,打消胶农的这一顾虑尤为重要,为此,白沙围绕橡胶产业统一管理,提升橡胶亩产、干胶总产量、乳胶销售总额和割胶率四项指标,通过施行橡胶“三统一”产业管理模式,即,以“统管”增产量,以“统销”提价格,以“统保”防风险,探索建立价格收入、期货“双保险”制度,推行割胶生产、销售鲜乳胶“双奖励”机制等。
在接连打出打好“组合拳”后,白沙逐渐扭转了胶农弃割弃管弃种的局面,橡胶产业呈现稳中向好趋势。经统计,2022年,全县民营生产干胶共计约3.46万吨,产值3.7亿元,干胶平均价格为10.76元/公斤,“双保险”共计完成理赔8115万元。白沙有关部门也第一时间兑现承诺——2022年,白沙完成销售鲜乳胶奖励1543万元,割胶生产奖励1201万元,上述系列举措让胶农户均增收约3377元,当地割胶率已提升至90%以上。
“从半夜1点多开始割胶,一直忙到天亮。”符桂忠说,一家三个劳动力忙碌一整夜,“入账”727.38元在乡里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他笑言,眼下这个价格,再加上“双保险”“双奖励”“就很划得来”。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三年来,白沙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典型案例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地方维护天然橡胶资源安全先进典型案例”,白沙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新模式获选“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等。
林下“生金” 从单一胶水到“复合”产业
白沙地处海南生态核心保护区,丘陵不少,耕地面积有限,百万亩橡胶林堪称“生态富矿”,既要让乳胶“增值”,还要让林下“生金”,才能让更多的胶农“富口袋”。
走进白沙元门乡红旗村,在占地90多亩的宽窄行全周期种植示范胶园里,顺着成片的田垄、缓坡,3年前种下的橡胶树苗大多已长高至5米多,而那宽窄行种植新模式与示范区域外密集的胶林形成明显对比,腾出的林下空间,也让植栽在橡胶行距间的一株株凤梨更好地汲取阳光、生长挂果。
红旗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陈筱磊介绍,自2020年起,在热科院橡胶研究所、白沙县有关部门帮扶及农业农村部良种良法项目的支持下,该村对原有老龄残次胶园和低产低质胶园进行更新改造,在不减少干胶产量和提高胶园抗风能力的前提下,选种适合当地生境的橡胶树新品种,将当地胶林传统的“3米×7米”行间距改为农业农村部主推的“20米(宽行距)×4米(窄行距)×2米(株距)”宽窄行新型种植模式。
热科院橡胶研究所专家介绍,这一种植模式能让土地整体利用率增加50%,林下可套种香蕉、凤梨、雷公笋等喜阳作物,实现全周期间作,增加胶园产出,提高胶农收入。“今年村里计划再更新340亩老龄化橡胶林,并流转至村集体统一经营。”陈筱磊说,正是有了示范胶园项目的成功经验,这一提议得到村民支持。
作为橡胶林下“新秀”,近年来,红托竹荪、虎奶菇、虎乳灵芝等食用菌菇产业相继落户在白沙牙叉镇、青松乡一片片胶林里。“‘林下+红托竹荪’年亩产可达1500斤,每亩增加产值9万元;‘+凤梨’年亩产达4000斤,增加产值6000元;‘+益智’鲜果年亩产达178斤,增加产值约750元……”白沙农村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白沙橡胶林下多元化产业效益日益凸显,也为胶农稳定增收注入强心剂。
如今,白沙推动橡胶产业发展不断有新动作。今年6月,该县与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后者产业顾问专家组将帮助白沙培养本土技术骨干人才,培育孵化一批产业带头人。同时,通过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等方式,推动一批符合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助引进科技企业。
“双方将致力于培育一批产业带头人、建设一批示范展示基地、共建一批技术服务平台、凝练推广一批服务模式。”白沙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橡胶“全周期种植+良种良法”模式正在各乡镇试点推广,尤其要用好百万亩胶园打造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带动胶农增收致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本报牙叉6月27日电)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