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禁塑”到“我要禁塑”——
这场不“塑”之约,需要人人共赴
买把青菜,喝杯奶茶,打包盒饭……日常生活中,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曾经无处不在。
不要小看这些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一个塑料袋、一根塑料吸管、一片聚乙烯农用地膜,它们进入土地后,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势必会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7月23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全省禁塑工作,强调做好禁塑工作不可急躁、不可懈怠,要久久为功、抓在日常,确保不断实现阶段性目标、争取突破性进展。
《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发布已两年有余,省政府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召开禁塑专题会议?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当前,海南禁塑工作正在进行时,这场不“塑”之约,需要人人共赴。
为什么要禁塑?
喝奶茶换了纸吸管,购物袋也换了生物降解材料……大家可能一时难以习惯悄然变化的购物环境,也可能会对替代产品有顾虑,比如是否物美价廉、是否结实耐用等等。
但从长远来看,这场变革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塑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重要的基础材料。但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大资源环境压力。
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4亿吨,约有上千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另有研究显示,目前海洋里漂浮着5.25万亿个塑料碎片,在北纬三十五度到北纬四十二度之间的太平洋海域,甚至汇成了一片由400万吨、1.8万亿个塑料碎片组成的“垃圾大陆”。
海洋里的塑料垃圾,会缠绕海洋动物或被其摄食,直接或间接致其死亡。这些塑料碎片,还会被分解为塑料微粒,成为鱼类和浮游生物的食物,最终在人类体内富集。并非危言耸听,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全球人均每周摄入近5克的微塑料,相当于每周吃掉一张信用卡。
实际上,限塑、禁塑并非新鲜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过,但成功的却不多。限塑、禁塑“如同一阵风、风过就反弹”的现象时常发生。
主动担当大国责任,引领全球塑料污染防治,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在2020年、2022年和2025年底分阶段限制使用部分塑料制品。
2020年8月,当其他省(区、市)在出台或酝酿落地举措时,海南正式公布首批禁塑名录,并在重点行业和场所开展禁塑试点工作。
之所以先行一步,是因为海南早已做好准备——自2018年以来,海南把禁塑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在推动该项工作中经历了“三部曲”的考验:
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从2018年4月中央12号文件正式提出禁塑到2020年3月底,主要是做立法、标准制定、执法体系建设、替代品保障供应等方面工作;
第二阶段是试点试行阶段,从2020年8月到11月,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重点行业和场所率先试行禁塑工作,为当年底正式全面禁塑的实施打好基础;
第三阶段是正式实施阶段,从2020年12月1日《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施行开始,海南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禁塑名录中的所有塑料制品。
经受了重重考验,海南终于正式进入“禁塑时代”。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