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带来哪些变化?
自从定下这场不“塑”之约,海南就开始逐步“告别”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两年多来,海南始终高度重视禁塑工作,将之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先导性项目高位推动,以地方立法破题,构建了“法规+名录+标准+可追溯平台+替代品产业”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具有海南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污染治理方案。
如今,各大商超的连卷袋被换成了符合新规的可降解塑料袋;不少餐饮店里,打包用的杯具、餐具,也不再是原来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禁塑令”带来的绿色生活新主张,正在渗透各式各样的场景——全省党政机关、环卫系统、公立医院、学校等已基本停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全省55家3A级以上景区也已基本实现全面禁塑。
更多变化,体现在民众身上——禁塑之后,有人自发地使用布袋替代塑料袋,有人有针对性地选购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还有渔民在出海打鱼时顺带打捞带走海面漂浮的塑料垃圾……
每一个看似日常微小的选择,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当下和未来。
禁塑还要怎么做?
但是,和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告别”并非易事。
禁塑,不仅需要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还有可能触及部分人群的利益,阻力大、难度大、系统性强。“禁塑令”从成果初显到全面落实,无疑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时至今日,依旧有人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并对因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以为意;有商家通过伪装包装、虚假申报,将违规塑料制品运入海南;有电商平台履行禁塑承诺不到位,对进驻企业的巡查、通报、约谈等措施不落实……
面对这场“大考”,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之所以称之为“大考”,是因为禁塑工作在国际上还没有完全成功的经验可循,海南把这项工作开拓好、开展好,能够有力推进自贸港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更能为世界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海南方案,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体现大国担当、海南作为。
如何进一步突围?
日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
这几个重大关系中,包含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禁塑,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上下同欲、“内外兼修”,对指导海南推动该项工作至关重要。因此,省政府专题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毫不放松抓好禁塑工作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
这意味着,在禁塑这场“马拉松赛”中,我们不仅要清醒地分析研判存在问题,不断压实市县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更要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的广度、频度、深度,唤醒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千家万户群策群力参与禁塑工作的热情。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我们呼吁大家把观念从“要我禁塑”转变为“我要禁塑”,在全社会形成“海南禁塑,我要尽责”的良好氛围,共赴这场不“塑”之约,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说“NO”!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