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放在旅馆前台沙发靠背上,3个小朋友半趴在沙发上,盯着小小屏幕看视频,“投入得仿佛和外面的世界隔开”。整整一周,几乎每天如此。这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易卓在湖北省一个小镇旅馆里看到的一幕。(来源:人民日报)
过去,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打弹珠、烤红薯、钓鱼、爬树等才是童年的乐趣,可现如今,一部手机就代替了电脑、游戏机、MP4等数码产品。手机的世界丰富多彩,有手游、直播、短视频等,充斥着猎奇有趣、良萎不齐等信息。
调查显示,40.4%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49.3%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手机。看短视频和玩游戏是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分别占比69%、33.1%。有67.3%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其中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
对留守儿童而言,手机成瘾是普遍现象,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代管,可老人也要干农活,没精力管孩子,这时手机便充当了“电子保姆”。专家指出,留守儿童尤其是小学和初中阶段,是最容易沉迷手机的,该年龄段的孩子尚处身体和心理发育期,但由于缺少陪伴和监管,手机上的不良信息会荼毒孩子,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智能手机为留守儿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重构了孩子原有的社会化方式,他们也减少了对身边人和事的关心。纵观近些年,我国也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例如,2021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防止网络沉迷”;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设立“网络保护”一章。教育部出台的“五项管理”(即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政策将手机管理列为重点。此外,网信办也多次开展“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尤为针对网络沉迷问题。
随着顶层设计的完善和手机模式的限制,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现象有所控制。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何与智能手机共处,是当下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报告中建议,国家要强化监管措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绿色网络环境,其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关注和引导,建议提出了一种“多元力量协调”的办法,即结合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医院、社会组织等力量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手机管理出力。
用“多元力量协调”,强化“手机管理教育”,有利于戒除或改善手机成瘾现象。首要就是要增加有趣活动的供给,用“替代治疗法”去抵扣“手机成瘾”的时间。乡村学校要进一步丰富文体教育,为学生创造娱乐活动场所,例如,组织足球、篮球赛事,开展读书兴趣小组,观影活动等,适度增强户外游戏的互动时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也能帮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结交伙伴,扩大社交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地区,篮球场、活动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备资源较少,城乡差异较大。这需要有关部门大力扶持,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短视频、游戏。不过进入了智能时代后,也妄想通过“禁止”“没收”等方式隔绝未成年人接触智能设备,毕竟网络化、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区分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冯定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