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扫码注册会员,没法点餐”“得扫码关注才可以缴停车费”“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发票”……本应带来便利的二维码,如今却因强制关注公众号缴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等情况的出现,成了消费的“拦路码”。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信不少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进入餐厅消费,必须扫码关注公众号,否则无法顺利点餐。然而,扫码只是个开始,部分公众号还会频繁推送广告,使人不胜其扰。此外,注册会员时,部分营销号还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存在泄露隐私的安全隐患。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可见“强制扫码关注”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也明确指出,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决定。所以,在扫码过程中,应当明确告知消费者,采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范围、用途等,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不难发现,“强制扫码关注”的背后,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考量。商家既可获得阅读量和关注度,又能将“流量”转为“销量”,更有甚者非法售卖用户信息,成为了“卸磨杀驴”的套路。它忽视了消费者的主观意愿及感受,依靠“霸王条款”去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度,如此做法,终究会反噬经营者。
治理“强制扫码关注”乱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多方联动、协同共治。对于商家而言,首先是要增强自律意识,创新消费模式,公众号是品牌营销的阵地,但不可违背消费者意愿、损害消费者权益;扫码等科技手段本质上是为了便利消费者,提高生产效率,所以从有关部门角度出发,应当建立联合执法和监督机制,严格控制用户信息采集手段,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提醒经营者,也提醒消费者应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是有时候提醒和倡议,也不见得就能规范商家行为,面对鱼龙混杂的“扫码关注”乱象,有关部门也不妨联合App开发者,制定统一规范的采集方式,严格保密大众信息,堵上隐私泄露的安全漏洞。此外,在针对消费者维权时,也应当建立长效的消费者侵权投诉渠道,消费者增强自身防范意识,对侵犯行为说“不”。(冯定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