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中秋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浓
“拜月”祈福佑 人月两团圆
又到中秋,又见月圆。9月29日晚,海口天空呈现彩云追月的美景(二次曝光)。 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9月29日,在海口骑楼老街,竹竿舞表演吸引不少小朋友参与其中。本报记者 康登淋 摄
9月29日,小朋友来到天鹅湖动物基地,与小鸟亲密接触,体验不一样的假期。 本报记者 杨忠凯 摄
9月29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当天,海口天气晴朗、温度适宜,市民纷纷借着假期走出家门,来到假日海滩、海口湾、骑楼老街等地,以“拜月娘”、“水上浮针”、吃公仔大饼等习俗喜迎中秋佳节,感受节日氛围。
当晚,在海口湾,一轮皓月与旖旎的海岸风光相互映衬,别有一番趣味。只见市民游客迎着海风,三五成群围坐一起,一张野餐布,一个大月饼,一盘水果,简单却不失氛围感,不由得让人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节,母亲都会准备丰盛的饭菜,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吃饭时,小辈们都会说祝词,多是祝长辈健康,顺利之意。”“90后”市民张果果回忆道,她最喜欢的是中秋饭后的环节,会从母亲准备的各种公仔大饼中挑出最满意的,和家里兄弟姐妹一起跑到楼顶,“拜月娘”、吃月饼,特别开心快乐。
“那时候的月饼多是一些动物和民间吉祥物的形状,我们就叫公仔大饼。中秋节当天还会在月饼上插香,祈求出入平安、吉祥如意。”张果果说道,她今天带着孩子出来拜月吃饼,让他们也体验传统民俗的味道。
作为海口中秋的传统民俗,“水上浮针”更是趣味十足。在中秋夜月亮最圆之时,母亲端上一碗水,在水面上放一片薄纸,纸上放一根针,慢慢使纸浸透往下沉,针便可浮在水面上,能顺利完成浮针任务便可获得好运气。
据海口民俗专家蒙乐生介绍,拜月祭月,在华夏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自古至今,海口人就有中秋当晚拜祭月神、吃月饼的习俗。
《正德琼台志》记载:“中秋玩月,城市以面为大饼名‘团圆饼’。”其时,家家户户设大香案,摆月饼、西瓜、苹果、红枣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北宋绍圣年间,苏东坡贬琼,传播中秋文化,一首“明月几时有……”唱遍琼州。《道光琼州府志》记载:“中秋夜望月;剥芋,名曰‘剥桂皮’;制面为‘团圆饼’。蒸天南星,去皮吃之。小儿引蜻蜓为戏。”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自古至今,文脉不断。
“中秋节不仅是人们团聚的日子,更是传承和发扬传统历史文化的时刻。”蒙乐生认为,不管过中秋节的形式如何变化,加深亲情联系的内涵不会变,要不断赋予中秋文化新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让人们共同感受这份浓厚的节日氛围。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