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模式”既是网络风险的“防火墙”,也对未成年人上网时段、时长、浏览内容等作出限制。近日,在一起典型案例中,某App开发者将“青少年模式”弹窗自动关闭功能作为“会员尊享特权”之一,用户购买会员,即可解除“青少年模式”,以“限时免费”吸引用户开启该功能。(来源:新华社)
庭审认为,被诉行为既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又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竞争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跳过、屏蔽“青少年模式”入口弹窗功能覆盖了网络音视频领域多款第三方应用软件,导致保护未成年人的功能设计落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行业生态,构成不正当竞争。
“青少年模式”推出的初衷是从源头防止青少年群体网络沉迷,保障他们拥有健康的网络生活。同时,也间接“保护”家长们的钱包,避免青少年落入“打赏消费”“游戏充值”等圈套。然而,在利益驱使下,有的平台试图“钻空子”,架空“青少年模式”,例如:租号业务、通过家长账号登陆、实名认证仅需手机号及验证码、关闭人脸识别功能等,如此行为,也使得“青少年模式”失去了约束和保护作用。
如何扩大“青少年模式”覆盖范围,避免其“形同虚设”?在今年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到,要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模式的升级重在功能的优化,以分龄原则贯穿“三道防线”,指导相关主体为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提供符合身心发展的信息及服务;针对个别平台的“歪心思”,也明确指出“移动智能终端应具备防绕过功能”;对于学习类App的网游乱象,明确“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等。
不难发现,该份《建设指南》相较于过往应用程序的单方面防沉迷,优化得更具有联动性、针对性,能从多方面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火墙”,逐步改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从多维度来看,对于拥有技术开发优势的平台方,筑牢“未成年人模式”,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执行力度和落实效果,不该沦为“表面功夫”。除了开发者强化责任意识,监管部门要严格督促,坚决打击“利益至上”的无良开发者,形成典型案例,以此为戒。
但是,优化“未成年人模式”也非根本办法,家长们的言传身教,以及校园的科学引导同样不可或缺。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是需要基于共识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家长们务必上心,不能做“甩手掌柜”,也不能指望“手机带孩”,家庭教育的缺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造成多项缺失,所以家长们也该思考如何共度高质量的“亲子时光”。此外,面对鱼龙混杂的互联网环境,未成年人的猎奇心理和消费观念尚未成熟,在此期间还需要校方的谆谆教诲,帮助青少年区别优劣网络内容,一起携手呵护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冯定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