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地教育部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处理好规范实施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保证每周课程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用足国家方案、省级实施办法留给学校的排课空间,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来源:光明日报)
一个课时,多长时间较为合适?相信大部分人会说40-45分钟,这也是现阶段的主流课时长度。然而,未来这一惯例或许会被打破,15分钟、30分钟,甚至90分钟,长短课、大小课的出现,将逐渐改变固有认知。
长短课、大小课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短课时注重效率,长课时更利于长效吸收和深入探讨,这是教学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推进的大胆尝试,也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和进步。客观来说,当前主流的40-45分钟课时,足够成熟,便于管理,但不够灵活。从教学发展的趋势看,“新课时”也有利于“倒逼”老师们学习,持续提升教研意识,例如说,在短课时内,如何高效紧凑、言简意赅地输出文化知识;在长课时,如何把握教学时长尺度,适当地将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探讨交流学习心得,变为双向互动式教学。
可回归现实,若想全面推广长短课、大小课,难度还是挺大。一是传统课时更便于管理,而且调整课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二是部分校园专业教室紧缺,难以开展公共课程、阶梯课堂;三是长短课对教师教材理解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大幅提升,短期内老师很难适应;四是现行教学体制下,对于课例展示、评优评奖等环节,还是围绕40分钟课堂展开的,“指挥棒”不转向,难以调动教师改革的积极性。
由此看来,若想推广“新课时”,现阶段只能是先行试点,有针对性地提升课堂质量,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逐渐实现由点及面的覆盖。校园作为教学的主体,可以组织教师和家长代表共同探讨,试着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换位思考,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课程?何种形式是孩子们喜欢的?针对广大中小学生的需求,灵活制定教学任务,可以先从劳动课、体育课、兴趣课、特色课程等着手,根据“新课时”实行效果进行反向评估。
总而言之,课时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校方大胆创新、勇于变革,又要鼓励学生及家长积极提意见,同时老师们也要与时俱进,为“新课时”改革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库,只有在多方协作之下,才能让改革更有成效,让学生、学校都受益。(冯定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