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组乐队回乡办村晚获全村支持”“这场村晚引数百万人围观”, 舞台没有“黑科技”,“民星”演员们平日里是农民、水电工、司机等,节目道具不少都是农家用具、腊肉香肠这样的“土特产”……最近,湖南凤凰等多地村晚,把乡村的热闹传递给了人们。
继村超、村BA之后,村晚也火起来了、卷起来了。村晚到底为啥能“出圈”?离不开三重耐看耐品的好味道。
第一重是“土”味。作为“村字头”文化活动,村晚的主基调早已奠定——接地气。纵观各地的村晚,具体节目不同,呈现出来的都是原汁原味、“土里土气”的乡土特色。所谓“土到极致就是潮”,用亲切的乡音和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身边的人演绎身边的事,村晚的红火,恰恰在于它的“土”,这样的“土”贴近人心,叫人难以割舍。
第二重是年味。辛苦奋斗了一年,在外打工的人回到家乡、家门口奔波的人停下脚步,一起放歌、一起起舞、一起乐乐呵呵。这样的团聚、这样的松弛,是过年给人的奖励,也正是村晚的精髓。年味里是小家与大家的心手相连,有浓郁的情感和期盼。村晚营造了团圆过大年的喜庆,也映照出对来年更美好的期许。
第三重是文化味。别看村晚开在村里,上了不少非遗精品和时代新品的“热菜”。沈阳苏家屯区蔡屯村的村晚,开场表演由省级非遗的唢呐技艺和区级非遗的传统舞龙组成,让人们直观感受传统文化内涵;山西临汾泊庄村的村晚上,19位六七十岁的老乡用非遗锣鼓唱上主角,拿农具簸箕、黄豆编排的创意节目则“抖”出《男儿当自强》等流行节奏。“黄豆这辈子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做乐器”,有传承、有创新,村晚舞台上共同激荡出十足文化味道。
浸润着“土”味、满含着年味、饱蘸着文化味,村晚这桌盛宴嗨翻现场,也感染了远方的人们。借由直播平台、社交平台,村晚让更多乡村被点亮、被看见,也让各地的文化味道飘散开去、传承下去。村里人在村晚里找到“熟悉的风景”,城里人在村晚里重拾“复得返自然”的乡趣,一幅徐徐铺展的乡村文化振兴画卷里,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
(文 | 董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