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积极构建海洋垃圾多元共治体系
陆海共治守护蔚蓝海洋
海口因海得名、依海而建,城市与海洋密不可分。近年来,海口市积极推进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治理,将海上环卫、垃圾分类、全面禁塑、无废城市等多项工作相结合,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治理海洋垃圾,并建构了政府部门、技术单位、环卫企业、市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海洋垃圾多元共治体系。
海口西海岸,志愿者带着家人清理沙滩上的垃圾,为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尽点滴之力。 记者 苏弼坤 摄
多元力量加入 拓展海洋垃圾管控范围
6月6日,一辆沙滩保洁车缓缓行驶在海口西海岸的沙滩上,机械沙漏将沙子铲入并来回抖动,留下垃圾袋、烟头、纸屑等垃圾,让干净的沙子重新流回沙滩。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保洁车每小时能清理2万平方米沙滩。目前,海口海上环卫配备了沙滩保洁车、海上打捞船、无人机、沙滩转运车等设备,能够对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进行有效治理。
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受洋流作用影响,部分漂浮海洋垃圾会远离岸滩,无法被纳入海上环卫作业清理范围。因此,与海为伴的渔民,成为清理近海海洋垃圾的补充力量。
去年8月,三联渔港成为海口首个“无塑海洋”示范渔港,在省环科院和市、区相关单位的带动下,三联渔港共有191名渔民参与到清除海洋垃圾的行动中。他们将捕鱼时打捞到的海洋塑料垃圾带回陆地,减少了海洋塑料垃圾存量;岸上环卫专员对上岸垃圾进行分类、统计后,将垃圾投入陆地垃圾处理系统,形成“船上收集—港口接收—环卫专员分拣、称重和统计—资源再生企业回收和利用塑料垃圾”的循环工作链条。
今年4月,海口印发《2024年海口市“无塑海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确保海口“无塑海洋”试点工作落地见效提供制度依据。随着海口三联渔港“渔船打捞垃圾”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海口对海洋垃圾清理管控的范围得到延伸扩展。
陆域海域统筹 根源治理海洋塑料垃圾
走进海口假日海滩景区,碧海蓝天下椰林婆娑,喝一杯冰凉的椰子水,感受独属热带滨海城市的浪漫。在这里,即便是一根吸管,也是由可降解材质制成的。
作为“无废景区”,假日海滩景区内不出售任何一次性塑料制品,这样的“无废景区”在全市共有5个。此外,海口还建成了“无废酒店”“无废医药企业”等“无废细胞”,并计划今年建设“无废小区”“无废学校”,进一步扩大“无废文化”影响力。
垃圾在海里,根源在岸上,削减塑料垃圾数量是治理海洋垃圾的关键所在。据了解,自2019年海南全面禁塑以来,海口一方面对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使用进行管控,另一方面聚力打造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2023年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年产能7.3万吨,重点行业场所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品占有率达到84.8%。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陆域海域协同治理,海口的海域塑料垃圾治理能力正不断提升,已实现岸滩、河流入海口和近岸海域塑料垃圾治理常态化。下一步,海口将发布《海口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升海洋环境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海洋废弃物源头监管、低碳回收、循环利用等工作,让沙滩更洁、海水更清、环境更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