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会同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城市,将在11月举办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品消费月活动,并于11月3日在上海举办启动仪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新华全媒+丨培育新型消费 突出首发经济——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品消费月前瞻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4-11-02 11:44

商务部会同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城市,将在11月举办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精品消费月活动,并于11月3日在上海举办启动仪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8241194755f2888828d1bef65d813e03_dRU2n468YILyK5q5.jpg

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平、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介绍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关消费月活动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提升消费结构”“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说,这次消费月总的考虑是,充分发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更好发挥进博会、广交会等重点展会“买全球、卖全球”作用,丰富首发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广新型消费业态,开展系列精品消费促进活动。

这是商务部首次举办中国国际精品消费月。什么是“精品消费”?

盛秋平说,精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奢侈品、高端消费品,而是指在品质、设计和工艺上达到标准,面向大众的、范围更广的,契合绿色、智能、健康、时尚发展趋势,能提升百姓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据介绍,本次消费月采用“1+4+N”的形式,即聚焦1个精品首发季、4大消费领域,举办N场消费促进活动。“1”是指举办1个精品首发季。组织国际精品、本土新品、国货潮品、中华老字号产品等举办首发首秀首展,依托进博会、广交会等重点展会集中组织新品首发。在核心商圈、步行街培育一批首发中心。“4”是指聚焦购物、美食、旅游、展演等四大板块举办一系列消费主题活动。

盛秋平用三个“突出”介绍本次消费月活动特点:首发经济主题突出,体现商旅文体健融合;精品消费主线突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政策配套突出,扩大活动成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这次精品消费月将突出首发经济,打造精品首发季。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说,首发经济是指企业首次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和新技术等。一般这些产品和服务都具有时尚、新潮和高品质等特征,有效契合消费者多样性、高品质需求。

近年来,相关城市积极引进各类品牌首店。2023年,上海、北京分别引进首店1215家和946家。初步统计,消费月期间,5个城市将推出50场精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将新设全球、亚洲、全国首店70多个。

同时,消费月还将充分发挥商旅文体健的联动效应,打造系列活动。初步统计,5大城市将举办237场活动,涉及吃、穿、用、娱、住、行等各方面。

“活动+政策”双轮驱动,是这次消费月的重要特点。消费月期间,将深入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同时推出一批消费领域的新政策。

盛秋平介绍,在深化实施以旧换新政策方面,围绕“车消费”,进一步优化汽车置换促消费政策;围绕“家消费”,在国家8大类补贴品类基础上,新增家装家具家纺等品类,补贴品类达67类。截至目前,已有3000多万人参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销售超过4000亿元。

他表示,近期将研究出台推进首发经济,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上海、天津等20个城市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建设,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将与消费月活动形成叠加效应,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来源:新华网] [作者:谢希瑶] [编辑:云梦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