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下午,眼见天气由多云转晴,荣山寮村村民王宏花赶紧骑上电动车去采购食材。去年,她把陪伴祖辈多年的渔网晒干后收进柜子,在村口租下一间民房,改造成了农家乐。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荣山寮村:如何“上岸”捕“新鱼”?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4-12-22 11:11

海口市民游客在荣山寮海边聚餐。 资料图

12月18日下午,眼见天气由多云转晴,荣山寮村村民王宏花赶紧骑上电动车去采购食材。去年,她把陪伴祖辈多年的渔网晒干后收进柜子,在村口租下一间民房,改造成了农家乐。

让王宏花没想到的是,“收起渔网”这件小事,引起了联合国的关注。

1个月前,在阿塞拜疆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9)中国角圆桌讨论会上,海口西海岸最后一个渔村——荣山寮关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作为案例被介绍给全场嘉宾。

近年来,荣山寮依托海洋自然景观及独特的渔业文化优势,逐渐从单一渔业向“渔旅融合”多元发展转变。

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线,践行“两山”理论,在政府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推动下,荣山寮通过“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公益援助”的形式,走出了一条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的道路。

荣山寮村一角。资料图

渔民“触网”吃“新鱼”

之所以被当作典型,原因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将渔网一收了之。离开了渔网,但仍和鱼打交道,这是荣山寮转型成功的关键。

“转型不能一味放弃渔业。恰恰相反,渔业是渔村吸引人流的重要元素。”在联合国向世界介绍荣山寮的海南智渔(以下简称智渔)海南气候伙伴(HCP)项目主任乔峰说,这是智渔进驻荣山寮两年来开展调研、走访、科普等工作后得出的结论。

作为传统渔村,荣山寮过去产业单一。但是在当前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加剧、渔业资源减少,不管是出于谋求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开展的生态系统维护,荣山寮都需要转型。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荣山寮渔旅融合,讲好新时代的渔村故事。”乔峰说,荣山寮具有海洋自然景观及独特的渔业优势,可以从单一渔业向“渔旅融合”多元发展转变,积极探索休闲旅游与生态渔业的深度融合之路。

乔峰的判断和村民做法不谋而合。

“我们成了网红村,开店不愁客源。”王宏花说。事实证明她的判断没错——开业没多久,她的农家乐就顺利回本。

作为渔民的后代,年轻的符德福将自家临海的房子改建成了海上运动培训基地,为游客提供帆船帆板体验。“这里属于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风浪比较小,非常适合开展帆船、帆板、海岸赛艇等不同形式的水上运动。很多游客是冲着水上运动来的。”他说。

即便选择坚守渔业,现在的渔民卖货也有了全然不同的玩法。

年轻渔民积极“触网”,有些通过抖音直播展示渔船靠岸、渔获上岸销售的火爆场景,顺势卖货;有些建起顾客微信群,分享渔船返回时间、捕鱼品种的消息;村“两委”干部们则启动了一个公众号,每月提前在公众号上发布当月鱼市时间表……看到渔网之外的第二张“网”把渔获卖出了更好的价格,老一代渔民们也禁不住纷纷感慨渔旅融合“做对咯!”

游客在海口荣山寮村拍照打卡。资料图

专属文化IP促破圈

海南渔村众多,不乏转型成功的案例。作为海口西海岸最后一个渔村,荣山寮的转型不能仅停留在“吃鱼”上。

荣山寮今年举办的首届开渔季活动,不少游客记忆犹新。

8月16日,荣山寮举办“潮起寮村·渔海同乐”首届开渔季活动,三天累计接待游客约4万人次。而在开渔季期间,智渔和村子联合举办“让渔回家”影像展暨“西秀百鱼”科普展,让村民和游客认识、了解该海域的海洋生物和本村独特的渔业文化。

“可以看到,荣山寮正在通过举办以传统渔村风俗文化为核心的活动,打造以‘渔文化’为特色的荣山寮村专属文旅IP。”乔峰说。

着力挖掘本地渔文化,让荣山寮在自媒体发达的当下,渐渐火出圈。

12月17日,还在试营业阶段的呆呆民宿迎来了第一批客人。主理人李宗昊直言意外:“没有做任何宣传,是游客到荣山寮玩,看到了,临时决定住下来。”

因为看好荣山寮的发展,来自内蒙古的李宗昊今年租下了荣山寮13间房屋,并一口气签下了12年合约,打算打造出一个集民宿、餐饮、团建为一体的微型商业综合体。

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而嗅到商机的创业者们也纷纷落地,民宿、餐吧、书屋、水上运动……近年来,新业态陆续落地,延伸了荣山寮的服务链,也让渔村的魅力进一步释放。

岸上的日子红火起来后,荣山寮也在积极补足自己的短板。

过去,通村道路滨海段低洼、易积水、路狭窄。为此,荣山寮开展了村旅游路白改黑及配套工程项目,新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同时对雨水口进行加固,开展管道保护及清淤、砌筑物拆除,提升道路通达性和便利性。

更重要的是,在渔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如何改变渔民们在作业时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这种改变,正在发生。乔峰说:“荣山寮新的转型,是要在生态保护基础之上文旅融合。”

渔民王录兴的院子里放着两代打鱼工具:泡沫箱和浮力塑桶。泡沫箱不要钱,但损耗大,半个月就需要换新,且破碎的泡沫会留在海洋中,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而浮力塑桶是乔峰提供给他试用的新产品,他已经用了几个月。

“好用、耐用,而且环保。”王录兴说,“环保,才能可持续发展。”

作为“新村民”,入驻的商家也在主动助力。“这里的良好环境就是我们商家的饭碗,不保护环境就等于砸我们自己的饭碗。”李宗昊说,村里每个月都会开展净滩活动,自己和员工都将积极参与其中。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习霁鸿 陈创淼 梁莹] [编辑:陈德文]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