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定于23日举行新一届联邦议院选举,将决定谁来领导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走出经济困境。近年来,能源转型成本高企、企业信心受挫、资本外流加剧,多重因素导致德国经济陷入困境。分析人士认为,默茨领导的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支持率大幅领先,有望胜出。在选民关心的经济议题上,默茨承诺推动德国经济年均增长至少2%。然而,德国经济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未来政府如何破解困局、重塑经济竞争力,仍面临重重挑战。
经济低迷成选战焦点
本届德国政府任期内,德国经济未能走出困境,反而连续两年负增长,德国引以为傲的钢铁、汽车企业纷纷破产裁员,民众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扭转经济颓势的政党。
德国电视二台2月14日民调显示,超过40%的选民认为经济是其高度关注的问题,远超移民、养老等议题。在德国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选民对新政府提出了更高期待,渴望看到更有效的政策来扭转颓势。
联盟党紧抓选民对经济复苏的强烈诉求,明确提出将经济年增长率提升到至少2%的目标,并承诺优化营商环境。根据上述民调,联盟党目前支持率为30%,位居各大政党或政党联盟之首。德国主流媒体普遍认为,基于当前的支持态势,联盟党有望在23日的大选中胜出。
然而,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深刻且复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5年和2026年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3%和1.1%,远低于默茨提出的2%目标。即便新政府上台,如何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复杂环境中兑现增长承诺,仍有待观察。
行政壁垒阻碍经济活力
德国经济长期以来以其稳定性和高品质制造业著称,但近年来由于官僚主义影响,经济活力受到严重制约。德国黑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米夏埃尔·博尔希曼说,政府审批程序繁琐,部门间缺乏协调,企业往往需要等待半年以上才能获得投资许可,严重影响经济效率。
以特斯拉在德国建厂为例,从立项到投产用时不到三年,已被视为“德国速度”的奇迹,但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仍然批评德国的审批流程“过于官僚”,文件要求繁多。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姜锋看来,近年来,德国政府大力推行“去风险化”“去俄化”等政策,使企业在能源、供应链和国际贸易方面面临更大不确定性。这种经济管理模式,让德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失去优势。
此外,德国基础设施长期投资不足问题一直饱受诟病。老化的铁路网、破旧的高速公路和缓慢的互联网,不仅影响了运输效率,还增加了企业成本。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认为,德国的基础设施困境源于审慎财政政策的限制,尤其是在当前亟需大规模投资推动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刻,“债务刹车”机制被视为制约政府有效投资和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因素。
“德国模式”如何重塑
长期以来,德国依靠“德国模式”稳居全球制造业强国之列。该模式依赖进口廉价能源和原材料,以高效制造业加工后出口全球,构建高附加值产业链。
然而,近年来,这一模式遭遇重创。德国与俄罗斯能源脱钩,导致能源价格飙升、生产成本上升,严重削弱了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补贴政策吸引企业,许多德国企业选择在美投资,进一步削弱了本土经济的增长潜力。
郑春荣表示,尽管挑战重重,德国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稳健的财政状况,仍具备复苏潜力。2025年将是其经济政策调整的关键之年,新政府能否打破官僚壁垒、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能否处理好同重要贸易伙伴和主要海外市场的关系,将决定德国经济走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