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各级各有关部门正整合多方资源,持续完善数字游民集聚服务措施,吸引更多数字人才汇聚,以这座城市特有的开放与包容,为更多数字游民提供兼具自由与归属的“第二故乡”。一方面,应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数字产业配套,如搭建高速网络、提供共享办公空间,促进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以龙华动漫产业园为例,其不仅汇聚了大批数字创意人才,还带动了周边乡村的振兴,勾勒出一幅数字游民与和美乡村共融共生的美好画卷。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持续强化数字技能人才支撑 为数字游民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圈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02-25 10:07

在龙华区昌学村龙华动漫产业园办公区内,漫画创作者“小葱”正在认真创作。记者 康登淋 摄

2024年12月7日,一场和美乡村创意秀在龙华动漫产业园二期多巴胺小镇举行,走秀演员们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记者 康登淋 摄

2月24日临近中午,在龙华动漫产业园一期昌学动漫村创作大楼内,人气漫画《暴走邻家》的作者“极乐鸟”放下手中的电磁笔,走到院中开始浇花。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和惬意:“在这工作不用挤地铁和赶打卡,推开窗就是火山石老屋和绿树红花,灵感自然流淌。”

同“极乐鸟”一样,不少数字游民选择了来到海口,将此作为自己工作生活的“新锚点”,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近年来,海口坚持“向数图强”,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强化数字技能人才支撑作用,借海南自贸港建设东风,以“产业聚集+生活便利”的多重吸引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数字游民纷至沓来。

市民游客在龙华动漫产业园二期——保明数字创意街区游览,两侧的办公楼色彩丰富明快。记者 康登淋 摄

乡野建园区 数字游民与古村“互惠共生”

什么是“数字游民”?数字游民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工作,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生活方式的个体,很多人“一台电脑即可走天下”。

室内画动漫,户外打篮球,乡村探古韵,乡野间徜徉……这是数字游民“极乐鸟”搬入昌学村后的日常写照。“今年是我们在昌学村度过的第三个春节,跟北京老家的冰天雪地不同,这里春节期间依然气候宜人、风光优美。”“极乐鸟”说,优美的环境更能激发他们的灵感,在古村生活,湛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绿色的食材,还有可爱的小动物,都让他陶醉其中,闲暇时还常能与村民切磋一下篮球,这不就是数字游民心中的“桃花源”吗?

与“极乐鸟”同期进驻昌学村的漫画家“小葱”,也十分享受龙华动漫产业园的工作生活环境。“小葱”说:“在这里经常能收到村民送的新鲜瓜果、蔬菜,让我们心里暖暖的。”

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具有舒适美丽的工作生活环境的百年古村,吸引了120余位数字游民入驻,入驻园区动漫企业总营收突破1.3亿元,年均40多部作品从火山石院落走向全球。数字游民的进驻也为这座原本不起眼的百年古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发展潜力。原本“沉睡”的一座座老屋被陆续“唤醒”“激活”,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开起了咖啡厅、农家乐、快递驿站;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村民”还带来了先进的生活理念,在他们的带动下,村庄的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提升,百年古村旧貌换新颜,摇身一变成为名声在外的“网红村”。

复兴城跨境数据产业服务基地内环境整洁明亮,配套设施齐全,工作人员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记者 康登淋 摄

全链条支持 整合园区资源构建“生态闭环”

去年10月,龙华动漫产业园二期——保明数字创意街区开街,30多栋多巴胺风格的小楼在保明村依次排开,共享办公楼、共享直播间、跨境数字业务实训楼、公益绘画馆、共享健身房、民宿等配套设施,为数字游民提供了更多元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今年2月14日,海口市首个数字游民社区也在保明数字创意街区试运营,为数字游民打造宜居“栖息地”。

“在这里,硬件投入一年能省下几十万,但更珍贵的是园区的各项‘跨界资源’。”曾在北京头部漫画平台担任编辑的燕宇轩告诉记者,去年他创办了海南生花慧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入驻龙华动漫产业园,园区不仅为数字游民提供了更完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帮他牵线园区其他知名IP作者,进而探索“AI+IP”新模式,目前公司制作的10部短剧全网播放量已超过1100万次,回报喜人。

产业园一期昌学村聚焦内容创作,形成“居住—创作—变现”闭环;二期保明数字创意街区配备共享直播间、跨境数字业务实训楼、AIGC工坊等,推动“文化出海”……龙华动漫产业园的布局,展现出海口打造数字游民创业生态的创新举措。龙华动漫产业园管理方海南漫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易慧认为,数字游民需要的不是一张办公桌,而是一个能扎根的生态。产业园将提供日臻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从创作到变现的全链条支持,热情邀请数字游民旅居共创,推动打造海口数字创意产业高地。

除了数字游民钟爱的乡村场景,海口也在海南省互联网信息产业重点产业园——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着力打造适宜数字游民集聚的创业地。去年复兴城新增企业数超过2500家,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20%,迈上500亿元台阶。这也标志着海口正通过数字游民与产业的深度绑定,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今年1月9日,复兴城数字游民基地揭牌。“我们将依托西海岸度假酒店、高尔夫球场等配套,打造‘产、学、研、住、商、娱’一体化社区,以CSDN(全球知名中文开发者网站)在园区建设国际站为契机,吸引全球数字游民前来。”复兴城产业园产业总经理吴清吉说。

在龙华区保明村村口,“龙华动漫产业园”标牌色彩鲜明,引人注目。记者 康登淋 摄

“候鸟”到“留客” 打造更具归属感的“第二故乡”

去年4月,山西姑娘“三三”从一线城市辞职后,到海口开启了“只工作不上班”的旅居生活。她住进青年旅舍,到海口图书馆创作自媒体内容、去万绿园海边骑单车、在海口湾赏绚丽夕阳、到海大南门夜市体验城市烟火气。“海口的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很好,交通、外卖、快递等便利度也毫不逊色。”她说。

海口数字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在吸引本土数字游民回流,曾在法国从事游戏发行工作的海口人张文斌便是其一。他创办的星联国际数字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打造的游戏开发者社区,即将在海口江东新区落地。该社区计划包含游戏博物馆、线下交流社区、数字娱乐体验中心等多元业态,旨在吸引数字技术企业与数字游民入驻,孵化本土人才与团队,产出优质游戏作品和IP,助力国产游戏“出海”。

省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南总站副召集人李海锋,曾专门走访过海口、万宁、文昌、陵水等地相对形成规模的数字游民社区。在其看来,我省各级各部门应更多关注数字游民这一新兴群体,多方努力加强乡村道路、网络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栖居乡村的数字游民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政府部门还可围绕数字经济产业配套政策,引人引智,形成“虹吸效应”。

海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裴广一指出,海口需通过多举措吸引和留住数字游民。一方面,应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数字产业配套,如搭建高速网络、提供共享办公空间,促进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强化生活保障,完善公共服务,降成本提便利;此外,注重文化融合,举办交流活动,增强数字游民认同感与归属感,助其扎根海口。唯有产业生态、生活品质与文化归属协同发力,方能实现数字游民从“候鸟”到“留客”的深度转化。

当古村因“极乐鸟”们的画笔焕发新生,当燕宇轩的短剧创作更多融入海口的人文和自然元素,当“三三”的自媒体账号记录下椰林夕阳……数字游民与椰城的双向奔赴正为海口赋予更丰沛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海口各级各有关部门正整合多方资源,持续完善数字游民集聚服务措施,吸引更多数字人才汇聚,以这座城市特有的开放与包容,为更多数字游民提供兼具自由与归属的“第二故乡”。

2024年12月7日,一场和美乡村创意秀在龙华动漫产业园二期多巴胺小镇举行,走秀演员们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记者 康登淋 摄

记者手记

建立数字游民友好城市

□记者 雷蕾

自贸港政策的东风,将海口推向了创新创业的前沿,吸引了无数数字游民怀揣梦想,纷至沓来。以龙华动漫产业园为例,其不仅汇聚了大批数字创意人才,还带动了周边乡村的振兴,勾勒出一幅数字游民与和美乡村共融共生的美好画卷。

然而,如何让这些数字游民从“心动”到“长情”,真正扎根海口,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市民”?这需要我们在多个维度上精准施策,建立数字游民友好城市。

产业筑基,搭建广阔舞台。产业是留住数字游民的核心,海口应以现有的数字产业为基础,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在数字创意、跨境电商等领域持续发力,为数字游民搭建广阔的事业舞台,让他们的才华得以尽情施展。

政策支撑,消除后顾之忧。政策保障是吸引并留住数字游民的关键,海口应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涵盖税收优惠、创业扶持、住房补贴、医疗保障及教育资源等多个方面,切实解决数字游民在生活与工作中的后顾之忧。

文化融合,增强归属感。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数字游民扎根的重要纽带。海口应通过举办多元化的文化活动,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帮助数字游民找到归属感,摆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

海口致力于打造数字游民理想栖息地,这是一场充满挑战但前景广阔的征程。只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精准发力,定能让海口成为数字游民心之所向的梦想家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雷蕾] [编辑:陈德文]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