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起跑线上,早产儿的到来总是伴随着更多的关注与挑战。他们不仅要在成长的道路上奋力追赶,还可能要面对诸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这类潜在的健康威胁。ROP,这一源于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的疾病,成为了许多早产儿成长路上的“隐形障碍”——早产宝宝的视网膜血管尚处于稚嫩生长阶段,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发生异常增生或发育停滞,若不及时干预,将导致失明。
近日,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与儿科一同与时间赛跑,为2名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抢回光明,它们不仅展示了医学的力量,更凸显了多学科协作在挽救视力中的重要性。
3月15日眼科刘伟仙副主任医师在进行常规眼底筛查时就发现了一例典型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Ⅱ区三期 plus病变)。
在ROP初期,视网膜周边血管未达正常分布范围,缺血缺氧的微环境成为“导火索”,促使新生血管杂乱无章地生长。这些新生血管管壁薄弱,极易破裂出血,进而引发视网膜脱离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干预,将导致不可逆的失明。而刘伟仙副主任医师发现的这例ROP伴有附加病变,这种程度的ROP往往发展迅速,其治疗黄金窗口期不超过48小时,若错过治疗最佳时期将会给患儿的视力带来灾难性后果。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我院眼科和新生儿科快速响应,启动联动机制,依据患儿个体情况,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立即将该患儿护送至眼科手术室由副院长黄雄高教授为其实施双眼玻璃体腔注射术。黄雄高副院长作为海南省眼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同时也是眼底病学组组长,在眼底病领域和ROP救治方面成绩斐然。由黄雄高副院长为患儿开展手术,能够最大程度确保手术顺利。术中,黄雄高副院长顺利为患儿实施双眼玻璃体腔注射术。从患儿确诊ROP到治疗,整个过程未超过3小时。
黄雄高在眼科手术室为患儿实施双眼玻璃体腔注射术
在新生儿科监护室,时常会遇到需要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的重症早产宝宝,如果这些宝宝一旦合并ROP,那在治疗上就会变得相当棘手。
这不,3月19日下午,我院眼科王玲主任医师在进行新生儿视网膜眼底筛查时就发现了一名正借助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的ROP患儿。因该患儿无法前往眼科手术室进行治疗,而ROP的治疗窗口期又稍纵即逝。于是副院长黄雄高教授带领的眼底病团队,凭借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在没有手术显微镜条件下,和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一起,成功为该患儿实施了床旁玻璃体注药术。
黄雄高为患儿施行床旁双眼玻璃体注药术
儿科医生王颖护送患儿进眼科手术室
眼科和新生儿科ROP诊治团队
这两个案例只是我院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诊治方面众多成功案例中的冰山一角。早在2022年1月,我院眼科和儿科就已协作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门诊,建立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规范诊疗流程,并成功开展了我院首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玻璃体腔注药术。截至目前,我院已为上千例早产儿开展了眼底筛查。而2024年眼科购进的新生儿广角眼底照相机,更是为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增添了一把利器。
黄雄高教授介绍,依据国际诊疗指南,早产儿出生后 4-6 周或矫正胎龄 32 周左右,应启动首次视网膜筛查。一旦发现ROP早期迹象,应随即开启多学科紧急会诊。若病变处于轻度,密切观察随访;若进展至需干预阶段,如需实施抗 VEGF 药物注射术,则在儿科医生密切监护下,由眼科医生在显微镜下毫米级操作,阻止病变恶化,术后再由儿科接力,严密监测恢复情况,科室间环环相扣,共同为宝宝搭建康复“高速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诊治是眼科诊疗水平的集中体现,更是一家综合医院新生儿科、眼科协作管理能力的深度检验。当一个早产儿在我院呱呱坠地,便开启了一场无缝对接的守护之旅。儿科医护人员会为宝宝监测体温、维持呼吸、营养支持等,精细调控每一个生命体征,助力他们闯过一道道生存难关;同时,我们的眼科团队也将时刻待命,紧盯ROP发病“窗口期”,守护“早到天使”们眼底的光明。
黄雄高、王玲和李传武在新生儿科监护室应用广角照相系统筛查ROP
在这场与光明赛跑的征程中,我们看到了医学的力量,看到了跨学科协作,更看到了无数早产儿重获光明的希望。每一次成功的救治,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礼赞;每一个重见光明的笑容,都是对医疗工作者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