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作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如今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偏头痛在中青年女性群体中尤为多发,目前被列为全球第二大致残性疾病,在15到49岁女性致残疾病里更是位居榜首。偏头痛发病率高,病程较长,全球约10.4亿人受其困扰,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较为显著的经济负担。就我国而言,偏头痛患者存在就诊率低、正确诊断率有待提升、预防治疗不够充分,以及止痛药物过度使用等问题,亟待解决。
什么是偏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症状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4倍,并且具有一定家族聚集倾向。
偏头痛常见病因及诱因?
1、遗传因素
2、激素变化:月经期相对容易发作。
3、睡眠问题:睡眠不足或者突然睡眠过多,都可能引发偏头痛。
4、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大幅波动时,偏头痛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5、先天性心脏病:像卵圆孔未闭,被认为与偏头痛关联密切。
6、过度运动:过度剧烈运动可能诱发偏头痛。
7、饮食因素:饮食不规律、饥饿,可能诱发偏头痛;巧克力、红酒、奶酪等特定食物,也有诱发偏头痛的可能性。
8、环境因素:天气变化,受热受凉,处于闷热环境,气压降低,或者暴露于闪烁光线、异味刺激、吵闹环境中,都可能增加偏头痛发作几率。
如何快速识别偏头痛?
以上为偏头痛快速筛查问卷(ID Migraine)。在三个问题中,若三个选项结果均为【是】,偏头痛的可能性较高,达到 90%;若有两个选项结果为【是】,偏头痛可能性为70%。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与预防性治疗。
急性期治疗一般强调阶梯和分层治疗:轻度头痛的患者,可采用一线药物治疗,比如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等;当头痛发展为中重度时,可能需要二线药物,如调控五羟色胺受体的曲普坦和麦角类药物;若这些药物都难以改善头痛症状,可采用三线药物,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小分子拮抗剂及其受体的抗体等,例如近期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瑞美吉泮。通常应根据患者对药物的不同疗效,及时作出调整,以争取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预防性治疗药物包含传统的抗癫痫药(如托吡酯和丙戊酸钠等)、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氟桂利嗪、阿米替林。具体在哪些情况下需启动预防性治疗,建议咨询头痛专科医生。
偏头痛的非药物治疗
神经调控治疗包含远隔电神经调控(REN)、单脉冲经颅磁刺激、眶上神经电刺激等。得益于乐城先行区 “先行先试” 政策,远程神经调控低频电刺激仪正式获批入驻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乐城医院(慈铭博鳌国际医院),作为特许医疗器械落地投入使用。远程神经调控低频电刺激仪运用远隔电神经调控(REN)原理,是一种非药物、非侵入性、可穿戴、应用程序控制、可居家使用的偏头痛治疗仪,适用于12岁或以上 (有先兆或无先兆) 偏头痛的急性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在居家、办公及旅行过程中均可使用。
远程神经调控低频电刺激仪为成人及青少年偏头痛患者,提供了无创、可用于急性缓解与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创新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目前偏头痛治疗的局限。
从药物到生活方式的全面管理
偏头痛的治疗难以短时间内完成,而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较长过程。药物治疗并非唯一办法,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关键。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减少压力、避免已知的触发因素(如特定食物、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以及尝试放松技巧(如瑜伽、冥想),都有助于预防偏头痛的发作。
让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偏头痛,努力拥抱无痛生活,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健康篇章 。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