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发布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
海口将重点保护体现名城特色的历史城区
近日,省住建厅、省旅文厅、省资规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海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5—2035年)》。《规划》明确,形成“两脉四圈,三核一廊,六区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空间格局。
根据海南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提出,形成“两脉四圈,三核一廊,六区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空间格局。其中“两脉”指依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西航线“徐闻、合浦南海道”和东航线“广州通海夷道”,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演绎中华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的历程;“四圈”指海上丝路商贸文化圈、滨海渔盐农商文化圈、环岛平原农耕文化圈、中部山地黎苗文化圈;“三核”即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儋州市中和镇和三亚市崖城镇为依托,保护传承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廊”即依托琼崖古驿道,结合环岛旅游公路,打造环岛琼崖历史文化展示廊道;“六区”即将本岛划分为北部片区、西部片区、南部片区、东部片区、中部片区和海洋片区共6个保护传承片区;“多点”即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点。
在分区保护利用方面,北部片区以“一城两镇两村三区”为重点,推进伏波文化、冼夫人文化、东坡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打造琼北文化集聚区,其中“一城”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
在分市县规划指引方面,海口市重点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海、岛、田、江、山”相生相融的自然环境风貌;保护体现名城特色的琼山府城历史城区和海口老城历史城区;保护体现“双城”发展脉络、格局特色和功能演变的建构筑物、历史文化要素;保护彰显地域特色的古镇古村、革命遗址。
根据《规划》,到2025年末,全省多层级多要素的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保护状况逐步改善,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传统村落117个;历史文化街区2处;历史建筑510处;不可移动文物4274项(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