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有多重要?如何唤醒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深层共鸣?“生物多样锐减”此类表述,难以触发人们保护生态的紧迫意识;“1970年以来全球湿地已消失35%”这样的数据,让多数人产生“同情疲劳”,难以转化成保护生态的行动力。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即将开幕的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给出了不同答案,艺术创作者以湿地枯木、动物遗骸、声音等为素材开展创作,将抽象的环境议题转化为可看见、可触摸的艺术品,让公众对生态保护有更具体的感知体验,进而推动行为改变。
保护生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媒体宣传、举办讲座展览等传统的宣传方式,将人们置于各种各样的环保数据和定式表述中,保护修复生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难以具象,更难以转化为“从我做起”的行动自觉。艺术作为一种被大众普遍喜爱的形式,不是提供解决方案,而是提供新的感知维度,当玻璃碎片与织物交织的装置,将动物遗骸转化为生态修复的象征,当用AI生成的动物背影肖像,让抽象数据变得生动,保护生态不再仅是一项倡议,而是成为打破公众“环保麻木”的催化剂,将生态危机转化为直击灵魂的情感震颤,唤醒都市人群对大自然的敬畏,从而焕发出惊人的社会动员能量,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人类将艺术作为与大自然对话的独特媒介早已有之,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将北极圈运来的冰块制成首饰,将冰晶在体温作用下融化的速度与格陵兰岛冰盖消融数据实时联动;建筑师刘晓都用半透膜材料构筑观测长廊,随着潮汐涨落,建筑表皮像肺泡般收缩舒张,将访客的行走节奏纳入湿地呼吸节律……艺术让人与自然的能量交换变得可视可感,让人们更清晰地感知到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关系,期待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震撼,激发更多生态保护的热忱。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