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守护历史文化,就是延续城市的生命力。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2·17”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提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引领区,打造“六个之城”,其中打造魅力海岛人文之城是重要支撑。聚焦传承性弘扬,打造魅力海岛人文之城,是传承发展海口特色文化、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擦亮海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招牌的具体举措。这一战略部署不仅能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还能以文化赋能经济,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自贸港经济在线》栏目和理论版“对话”专栏,邀请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耿松涛,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张艳,海口骑楼老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凌红伟,海南省琼剧院一级编剧陈艺天,一起探讨如何“打造魅力海岛人文之城”。
主持人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然之义,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前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聚焦传承性弘扬,打造魅力海岛人文之城。请耿教授谈谈传承性弘扬的精神内涵,以及怎样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耿松涛 。(本人供图)
耿松涛:传承性弘扬的核心在于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其精神内涵包含三重维度:一是历史自觉性,即深刻把握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精髓,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二是时代适应性,通过现代化表达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例如以数字技术传承“非遗”、用文旅融合重构传统节庆;三是价值引领性,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思想中提炼共建共享的治理智慧。“传承”非简单复刻,而是要求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推动传统文化从“遗产”转化为“资源”。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打造魅力海岛人文之城”,则体现了地域特色与文化共性的统一,在海洋文化中注入当代审美与实用功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本质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是根基,需系统性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典籍整理、技艺传承的保障机制。创新是方向,要避免“博物馆式”保存,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场景融合。例如,海口可依托生态旅游开发,将古民居改造成文创空间,使石屋渔歌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IP。同时,需避免出现两种可能的倾向:一是“功利化传承”,将文化简化为符号堆砌,剥离其精神内核;二是“保守化发展”,拒绝时代化改造导致文化活力衰减。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关键在于“以用促保”,即通过教育普及、产业赋能扩大文化影响力,让群众在参与中自发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创”方针,既要在保护中传承,更要在转化中发展,使传统文化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支撑。
主持人
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财富,是了解该地方人文与历史的窗口。传承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一般有哪些路径?
耿松涛: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发展既是文化赓续的时代命题,也是区域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立足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转化,构建多元协同的实践路径。从文化生态学视角看,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需注重活态保护与创新转化并举。一方面,建立文化基因库,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技艺、方言民俗等文化要素进行系统性记录与存储。海口可依托自贸港数据跨境流动政策,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琼剧数字档案馆”,对琼剧唱腔、剧本、表演程式等进行数字确权与永久存证,既实现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又为文创开发提供可溯源的数字资源。另一方面,要推动活态传承机制创新,将文化传承嵌入现代生活场景。利用打造海口骑楼这一文化新地标的契机,通过在地居民参与式展演,让琼剧、八音、公仔戏等传统艺术融入现代商业街区,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传承。
从制度经济学和文化产业理论出发,地方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的协同驱动。海口可依托自贸港“制度型开放”优势,探索文化经济与地方发展的新型耦合路径。如建立“文化治理+要素配置”的双重制度框架,通过《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的细化落实,明确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产权界定与利益分配机制,防止文化资源过度商业化导致的“公地悲剧”。此外,可构建文化价值链延伸机制,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全球文化贸易网络中的差异化竞争要素。如通过设立国际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推动琼剧IP、骑楼建筑元素等文化遗产的国际化运营,使椰雕、贝雕等传统工艺在跨境文化贸易中实现从“地方性知识”向“全球公共产品”的跃迁。通过构建保护传承、开放创新、制度保障的立体化体系,海口的特色文化将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为自贸港建设注入独特的文化动能。
主持人
文化生活品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见证着城市的“软实力”。海口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存。请张艳副局长介绍下,海口的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市有哪些具体措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厚植城市人文底蕴?
张艳:海口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特色文化集中体现在多元交融的历史积淀与活态传承的民俗风貌中,有融合中西建筑特色见证近代商贸文明变迁的骑楼文化,有延续千年文脉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有牧海耕田的海洋文化,有延续千年的火山文化,有弦歌不辍清廉传千古的清廉文化,还有美食与夜市经济交织彰显海岛生活的热带市井文化等。
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副局长张艳。记者 石中华 摄
海口以立法保护、街区活化、文旅融合等系统性措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具体有:一是立法保障。制定《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历史文化街区专项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措施和要求等。二是活化街区。对骑楼老街实施“修旧如旧”修缮,引入艺术馆、文创店等新业态,打造中山路—水巷口“历史+时尚”消费场景。三是推动文旅融合。以冼夫人文化节、元宵换花节等为核心,联动商圈、乡村市集与旅游项目,推动“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将历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海瑞文化公园、骑楼老街等旅游景点,开发文化旅游线路。组织开展优秀舞台剧《海南万里真吾乡》演出,举办文化惠民活动,让市民游客更好地感受海口的文化魅力。
主持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技术为文化内容生产、表现方式和消费场景提供了广阔空间,游戏动漫、文化创意、数字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逐渐成为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引擎。请您介绍下海口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与成效?
张艳:海口全力聚焦打造动漫电竞全产业链条,深度激活赛事举办、电竞人才培养、周边动漫游戏产品开发等关键产业要素。
以电竞赛事活动、动漫展会等为核心驱动力,全面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娱乐等系列产品协同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引进海口数字文化产业园项目与龙华区洽谈合作事宜,持续发力培育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助力产业迈向更高台阶。
海口市电子竞技产业协会在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众多精彩纷呈的电竞活动,其中包括举办“海口杯”电竞嘉年华、“海口杯”海口电竞全民公开赛,推动举办王者荣耀全国海选赛等比赛。此外,海口龙华区先后打造昌学村动漫产业园一期、动漫产业园二期——保明数字创意街区,其中动漫产业园一期园区已入驻1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动漫人才,年均有40多部国漫作品从这里走向国内外市场,二期园区已吸引了涵盖动漫、游戏、短剧等多个领域的30余家相关企业进驻,同时涉及大量的“文化出海”业务。
主持人
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了传统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储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是城市发展的缩影。骑楼老街作为具有鲜明海口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在对其保护活化利用方面,是如何平衡“修旧如旧”与“业态更新”的?
凌红伟:我们的策略是以文化为根、创新为翼,一切以保护为前提,做到“修旧如旧”。比如到目前为止修复了490栋骑楼建筑,运用传统灰塑工艺复原外墙浮雕,复原了楼顶檐口天际线,确保建筑“形神兼备”。保护的同时又不止于仅做保护,通过商业运营把业态植入进去,让建筑离人更近,这是目前骑楼老街客流量提升的原因之一。
海口骑楼老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凌红伟。记者 石中华 摄
我们为各条街设定不同的招商定位,各条街有不同的段落规划,让整个项目看起来更丰满,让除建筑之外的场景更为丰富。中山路聚焦精致品牌理念,以在地文化为符号,通过骑楼老街作为展示窗口,把海南好物传递给世界;水巷口聚焦城市烟火气,引入海南各地美食及特色名小吃;博爱路以海南自贸港为依托,引入全国中华老字号、非遗品牌,向世界展示中国品牌力量。
骑楼老街上的海口非遗文化展示馆,是老街网红打卡点之一,2024年共接待游客36.4万人次。游客来“打卡”只是第一步,海口非遗文化展示馆在吸引游客“打卡”的同时,更注重让“非遗”“可带走、可体验、可传承”。去年对海口非遗文化展示馆进行了升级,针对“非遗”进行创新设计,开发了很多“非遗”产品,游客进馆从原来的“只能看”到现在的“可以买”,以游客为媒介进行二次传播,比如近距离观赏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椰雕技艺,了解椰壳雕刻的百年历史,并选购由匠人手工制作的椰雕挂件、摆件等精美工艺品,将海南文化带回家。从“展示”到“学习”,我们把非遗文化展示馆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学校合作开发“非遗”课程,结合研学以及学校的课堂,让孩子从小接触“非遗”、剪纸,还推出“非遗传承人直播”,让年轻人线上学手艺,让在地客群充分地了解和学习“非遗”。
骑楼老街立足打造世界级文旅地标,以争创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结合街区整体场景空间打造跨界体验项目。首先,将开发“非遗+剧本游”文化旅游产品,顾客通过解密任务角色扮演,更深度地参与到老街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故事中去,而不是简单地游逛;第二,将在骑楼老街引进元宇宙、AR等新技术,还原百年之前的场景,游客扫码即可看到虚拟商贩正在叫卖、老式的黄包车穿梭其间,还能“穿越”到民国时期的茶楼喝茶聊天;第三,将举办“非遗+时尚”的大秀,把海南自有的好的服装设计品牌,通过走秀场的形式,在物理空间上呈现出来。截至目前,骑楼老街的单日高峰流量突破13.6万人次。据往年的同比数据来看,基本上是翻了两倍,这也是在多元跨界结合下带来的客流增量。
主持人
琼剧作为海南的地方戏曲剧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海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很多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接受程度有限,请陈艺天编剧谈谈您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突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琼剧持续赢得年轻新观众?
陈艺天:针对年轻观众接受度较低的问题,我们正在尝试三大创新策略,实现古今结合、文化出海。
海南省琼剧院一级编剧陈艺天。记者 石中华 摄
一是内容革新,比如把《丘濬》《海刚峰》剧目的精彩片段,先转化为3D动画,通过快节奏叙事和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年轻人在沉浸式观赏中理解“公生明,廉生威”的现代价值。
二是通过跨界形式推广海南话,开发“琼剧知识闯关”线上游戏、脸谱盲盒等文创产品,形成“内容消费—体验消费—文化消费”闭环。
三是通过场景融合,与旅游公司合作,打造琼剧动漫主题数字街区,这样观众可以通过VR扮演剧中角色,实现“线上追剧—线下沉浸”体验升级。通过琼剧动漫的跨界融合,让琼剧出圈出海。琼剧在东南亚有很大的受众群体,但是线下演出成本高,如果将琼剧做成动漫在线上播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