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水平保护要“增量”
向绿色转型发展要“质量”
向“双碳”目标要“能量”
向民生福祉要“力量”
向国际示范要“流量”
“生态赋能,绿美中国”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重点热词,生态赋能就是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中国。海口作为我国热带滨海城市的代表,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核心引领区,提出打造低碳绿色生态之城,既是履行国家赋予的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使命,更是利用自身生态优势实现差异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这种“自上而下政策推力”与“自下而上发展需求”的交织,促使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独特区位、资源禀赋与国家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聚焦高水平保护、绿色转型发展、“双碳”工作目标、民生福祉改善、国际品牌效应,奋力打造低碳绿色生态之城,助力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向高水平保护要“增量”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口最大的本钱,只有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资源增量、生态增效、景观增色,进而增强产业、要素、资源等集聚能力,积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动能和潜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从“协同推进”四个字理解高水平保护,意味着保护应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引领。
近年来,海口在努力提升“含绿量”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并不是海口独有的最大本钱,必须立足自身生态资源优势,才能使“最大本钱”转换为城市竞争力的“最大优势”。海口主动谋划,形成了以气候适应型城市、“无废城市”、美丽海湾、湿地保护等为核心的特色体系,用创新的顶层设计与科技支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高水平保护作出生动注解,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夯实自贸港“向绿图强”发展之基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还要加大力度深化探索系统性顶层规划与多维度协同推进机制创新,既要建立海洋、海湾、湿地和陆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形成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也要做到陆海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以科学系统性顶层规划推动海洋、海湾、湿地和陆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创新多维度协同推进机制,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集成,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向绿色转型发展要“质量”
海口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打造“六个之城”的自身需求,也是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核心引领区的发展需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显然,加快培育以“绿”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是破局之道。
近年来,海口将创新作为鲜明的城市气质,坚持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发展转型,带动装配式建筑、全生物降解塑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绿色工业集群初步成型。但绿色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克服技术、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障碍。因此,要依托生态优势合理布局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建设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联合体、绿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等协同创新组织。引导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共建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平台,共同开展产业方向研判、技术标准创新、知识产权布局等研究,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
向“双碳”目标要“能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近年来,海口分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工业绿色转型方面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4家,海口国家高新区入选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持续推进农业减污降碳,推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在全国率先推行全面禁塑。东寨港红树林通过退塘还林,衍生碳汇交易、生态旅游收益。海口江东新区规划建设100%可再生能源供电、建筑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均值60%的示范区,吸引中石化氢能总部等机构入驻。但总体来看,海口掌握碳汇资源现状能力还有待提升,“碳中和”特色亮点工程谋划有待推动,“碳中和”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动发展有待拓展。海口可尝试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重要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也可依托自贸港政策,吸引国际绿色金融,打造面向东盟的“绿色贸易枢纽”,加快抢占全球碳汇价值链的制高点,提高我国在全球碳排放领域的话语权。
向民生福祉要“力量”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建设与治理的方向。多年来,海口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通过美丽海湾、湿地公园、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等建设优化绿色空间,努力做到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产的高品质城市环境,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想留住蓝天白云、碧水清波、鸟语花香,海口应以更大力度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引导市民群众树立低碳健康的生活理念,全社会协同发力,才能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实践证明,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能够更有效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例如,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港岛渔民转产上岸后组建起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参与潮间带生物监测和鸟类监测等,成为当地环境保护的新生“本土”力量。与此同时,持续培育生态文化,厚植生态文明意识,让公众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达成强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热忱,让更多主体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就能让更多“微火之光”汇聚起海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动力与核心竞争力。
向国际示范要“流量”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着力点是打造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高水平开放中不断增强世界影响力、辐射力。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海口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核心引领区,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城市国际形象,是海口进一步提升城市内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打造低碳绿色生态之城要立足形成国际生态城市品牌,达成全球示范效应,助力建成有影响力的国际生态文明城市。这样不仅有利于海口进行红树林蓝碳交易、零碳技术输出,助力“中国制造”更好“走出去”,同时也能增强在东盟气候合作中的影响力,吸引气候合作项目与国际会议,进而加强与海外院所、企业、高校的务实合作,把国外更多先进技术、优秀人才、资金资源引进来,形成良性循环。解决国际形象的塑造及传播问题,海口首先要挖掘出清晰的城市生态特征和文化气质,进行国际形象的总体设计,通过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合力,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协同,拓宽新媒体传播渠道,谋划品牌效应,向世界传播好海口声音。如此才能展示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果,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故事。
打造低碳绿色生态之城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战略任务,要聚焦“五量赋能”,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科学论证与规划决策,前瞻性谋划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自贸港高质量发展贡献海口力量。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党校副校长、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