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爷老奶奶,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你们能来,我们很开心!”3月26日,龙华区“先‘锋’ 有我志愿同行”学雷锋月志愿服务活动走进龙桥镇敬老院,为老人们送去爱心义诊、慰问关怀等服务,受到敬老院老人的欢迎。
3月是学雷锋月,海口开展2025年精神文明创建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共514场,积极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如今,从队伍建设到品牌创新,从制度保障到示范引领,海口志愿服务正以制度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姿态,在新时代书写着温暖的文明答卷,让雷锋精神在海口代代相传。
3月5日,在“3·5”学雷锋纪念日追“锋”集市上,志愿者在演示公益急救。记者 康登淋 摄
夯实队伍根基 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在海口,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城市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
“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急救黄金4分钟’至关重要,常用的急救手段包括心肺复苏等。”3月29日,在位于海口万绿园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的急救安全屋内,急救志愿者导师韦国华正通过公益专业培训引导市民群众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
2017年以来,每周六上午,市120急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都坚持在万绿园急救安全屋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截至目前,该队注册专业志愿者超1000人,专业志愿者导师近100人,已开展279期培训,共同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如今,海口的志愿服务早已不再是零散的个体行动,而是形成了以阵地为依托、以专业为导向的全民实践。截至目前,海口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突破31万,组建了1000余支专业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万余场次。
3月19日,龙华区国贸大院学雷锋志愿服务义剪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来自AMO美发沙龙的义剪志愿者为社区居民义务理发。“这些志愿者不仅手艺好,还很热情、有耐心,为他们点赞。”居民王冬梅说。
3月2日,在海口市“爱心妈妈”暖心活动上,爱心结对家庭共同体验“非遗”簪花手工制作活动。记者 康登淋 摄
“这是我们开展义剪服务的第7个年头,团队里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坚守,还有充满活力的‘新力量’加入。”AMO义剪志愿者艾米说。
海口以5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骨架,积极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建设和升级13个标准化学雷锋志愿服务站,覆盖车站、港口、景区等地;建设4个“妈妈驿站”覆盖各区,引导600余名“爱心妈妈”关心关爱困境儿童……如今,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到乡村文化广场,从交通枢纽到旅游景区,椰城志愿者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亮丽的风景线,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日前,在琼山区“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中,志愿者体验“非遗”草编。记者 苏弼坤 摄
创新品牌运作 志愿服务常态长效
每年3月,海口各地都会掀起学雷锋的热潮,而常态长效的品牌化志愿服务更让“雷锋身影”处处可见。
“学雷锋就是要甘于奉献,帮助他人就是快乐自己。”3月31日傍晚,正值周一晚高峰,南海大道与龙昆南路交叉路口车水马龙、行人如织,身穿志愿马甲的邓淑兰正在斑马线旁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我参与志愿服务已经两年多了,还号召亲朋好友一起学雷锋。”据悉,2017年以来,我市“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吸引60余万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
在海口一十字路口,志愿者引导电动自行车有序通过。记者 孙士杰 摄
“学雷锋就是要爱岗敬业。”同一天,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的“阳光助残”学雷锋岗上,机场航站区管理部主管、“阳光助残”项目志愿者吴怡正在为旅客提供引导、咨询等服务。吴怡在机场工作已有12年,自该项目2016年启动以来就一直积极参与,最近更是参与到了学雷锋月主题活动中。
“学雷锋就是要敢于创新。这是我学习借鉴到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这是最近筹划的消博会‘小椰青’培训……”海口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李嘉帅向记者展示他精心整理的3月学雷锋小结,一场场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活动让他收获满满。
3月以来,海口积极筹备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志愿服务保障工作,面向全市8所高校招募志愿者,组建了一支1000余人的“小椰青”青年志愿者队伍。“这将是我第5次以消博会‘小椰青’的身份参与服务,我将继续践行雷锋的奉献、敬业、创新精神,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提供优质服务。”李嘉帅说。
“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组织近4000名‘小椰青’志愿者为消博会提供志愿服务保障。”团市委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部部长林威介绍,去年,“消博会‘小椰青’——大型赛会集中式和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情满旅途——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阳光助残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从消博会的“小椰青”到春运站台的“暖冬行动”,从常态化的交通劝导到持续性的困境儿童关爱,海口正以品牌化思维破解志愿服务“一阵风”难题,让温暖人心的服务四季常在、常年暖心。
近日,志愿者在海口东站为旅客提供服务。记者 康登淋 摄
优化制度保障 志愿服务持续上新
随着《海口市志愿服务条例》和《海口市志愿者礼遇办法(试行)》的落地实施,海口志愿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和鼓励,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我参与志愿服务6年了,这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前,在秀英区“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中,志愿者梁绮珊热情地向过往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她告诉记者,凭借志愿服务累积的积分,她已在“公益海口”小程序多次兑换油、米、电影票等奖品,既实用又贴心。“虽然礼遇不是目的,但这份认可让我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一个个志愿服务微信群、一张张志愿服务照片、一份份志愿服务礼遇兑换奖品,都是志愿者坚持践行雷锋精神的见证。2024年,椰城志愿者兑换了1万余次礼品,已兑换超30万积分,进一步激发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雷锋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我们这些老同志有着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完全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余热、贡献力量。”今年63岁的王琼贵是一名退休教师,从教20余年的他退休后依然热心参与各类志愿服务。
近日,《海口市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实施方案》发布,将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伍,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等活动。这一消息让王琼贵欣喜不已:“今后有了专门的组织和队伍,我们开展志愿服务就更便利了,我非常期待更多老伙伴的加入。”
在美兰区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八旬老人赵月英在缝纫机前利用废旧布料义务制作环保布袋。记者 康登淋 摄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场活动到一种常态,海口志愿服务正以制度化的保障、品牌化的运作、专业化的服务,生动诠释着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持续以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为引领,不断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吸纳更多社会团体和专业人员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书写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篇章。
记者手记
让志愿服务之光照亮椰城
三月的海口,处处涌动着志愿服务的暖流。从社区到学校,从车站到景区,“学雷锋”的热潮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海口蓬勃展开,展现出新时代人们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近年来,海口志愿服务在队伍建设、项目创新、机制保障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口模式”,为雷锋精神赋予新的内涵。31万名注册志愿者、1000余支专业志愿队伍,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有人七年如一日坚持义剪服务,有人将急救知识送入千家万户,还有人在国际盛会上展现椰城青年的风采。他们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要让这份精神薪火相传,需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参与体系。应将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纳入人才池,通过定向培训、技能认证等方式培育多个领域的专业志愿者,形成志愿服务多元化、优质化新模式。同时,注重长期服务和短期服务相结合,不断充实和延伸特色服务和常规化活动,通过具体的服务品牌创建,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制度化是志愿服务的根基。海口需以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保驾护航,为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创造良好条件。此外,还需完善以精神激励为主的褒奖机制,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使雷锋精神持续闪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