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在三亚市崖州区的南繁试验田中,工作人员采收“太空种子”繁育的第一代种子。记者 王程龙 摄
“每株都要选一个穗子,不能落了!”4月7日,在三亚市崖州区的南繁试验田中,约1万株稻穗沉甸甸地垂向地面。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育种员钦星弯着腰穿梭其间,不时嘱咐一旁的同事仔细挑选稻谷。“这些可是太空水稻种子‘上天入地’后繁育的第一代种子,每一粒都有可能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品种。”
“太空种子”是指经过精选的作物种子,通过卫星搭载进入太空,在太空特殊环境中发生诱变,返回地面后进行育种和优选。当天,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第一批太空水稻种子全部成熟,经过育种人员初步挑选,收获了约100万粒水稻种子。
原来,2024年4月,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面向全省广泛征集搭载种子项目。经过层层筛选,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报送的500余克的南繁水稻种子入选,由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进入太空。
“公司共有上百个水稻品种,我们选取了其中品质、病虫害抗性表现较好的六个品种——‘辐534’‘美香93s’‘农恢1号’‘农紫糯3号’‘寿乡1号’‘紫70’进行报送。”该公司董事长王仕明介绍,“寿乡1号”曾获得“海南好米”金奖,口感好但产量较低,希望通过空间环境诱变作用,提升其产量。
经过14天太空旅行,实践十九号卫星顺利返回地球,圆满完成种质资源空间育种试验。2024年11月,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专家,开始陆续在三亚播种太空水稻种子,进行新种质、新材料选育。
“从太空返回的种子需要先通过浸泡处理促进发芽,随后在隔离环境中播种,确保无基因污染。”王仕明说,第一批太空水稻种子是在专用大棚里播种的,后续又在室外的稻田中种了一批,可以相互比照,观察不同生长环境中展现的特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太空育种就是“把种子带上天再带回来,作物就能丰产”。“实际上并非这样,这是第一批太空水稻,想要发生变化,最少得要5年时间。”钦星表示,采收后,这些太空种子还要经过表型、基因、成分等观察筛选,然后根据品种的优良性再进行加代繁殖。一般情况下,太空种子要经过6至8代繁育才能稳定优势性状。“通过航天育种真正能够选到有实用价值的品种的概率在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
既然回报周期长、不稳定因素多,为何还要坚持太空育种?
王仕明说,与常规地面辐射育种突变相比,航天搭载空间诱变产生的突变材料具有成活率高、变异频率高、突变幅度大、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明显优势。太空育种由此成为物理辐射育种的延伸、传统育种手段的重要补充。“虽然育种的时间漫长,可一旦成功,就能提升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海南的本土企业,王仕明对海南发展航天育种颇具信心。“海南优越的气候条件让水稻能够一年三熟,大大加快了培育新品种的进度。”他表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海南建成投用,有助于把更多种子带上太空,助推“航天+种业”产业的发展。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