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位于海口药谷工业园的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制剂研究院一片繁忙,在摆满先进仪器的工作台前,科研人员正分组进行定容试验,为后续新药研发夯实技术基础。今年初,该企业历时三年多研发的“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成功获批上市,标志着该系列产品线实现完整布局。
实验室里,技术人员争分夺秒推进研发进程,一项项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生产车间内,流水线高效运转,一批批新产品接连下线;建设工地上,工程机械轰鸣作业,一座座产业载体拔地而起……春意盎然的季节,创新浪潮正在海口这片产业沃土上奔涌激荡,处处可见科技创新结出的丰硕成果。
科技创新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海口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持续推进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布局,着力构建具有海口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坚实支撑。
航拍视角下的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记者 苏弼坤 摄
产业能级提档跃升
筑牢产业经济的“四梁八柱”,关键在于推动产业能级实现质的跃升。近年来,海口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持续发力,为构建具有海口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蓄势赋能。
在齐鲁制药投资6.9亿元建设的高端智能制造项目现场,全自动生产线正以每小时50万片药的速度高效运转,AGV机器人穿梭其间,完成运输、检验、包装等工序。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民介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赋能下,该生产基地去年实现产值40.23亿元,同比增长12.2%。
“我们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这是我们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持续扩大产能的底气。”刘文民表示,目前公司有80个在研项目,包括4个创新药和10余个新剂型制剂,预计今年将有16个新产品获批。未来企业将重点布局更多首家、独家及复杂制剂项目落地海口,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产业“换道先行”的有效途径。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20余台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7X-H作为接驳车辆服务全球嘉宾,成为展示“海口制造”的亮丽名片。
“项目组已累计申请30项专利,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进步和商业化应用探索新路径。”海南海马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海口示范运营的7X-H单车累计行驶里程突破3万公里,项目总行驶里程超80万公里,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全场景应用提供了宝贵实践数据。未来,海马汽车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涵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生态系统,助力海南自贸港打造全产业链零碳排放汽车生态圈。
在江东新区临空经济区中州航空主基地,工作人员正调试飞机模拟器飞机模拟器。记者 孙士杰 摄
在海口江东新区,位于海口空港综保区的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一派繁忙景象。目前,该基地已取得欧盟、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维修资质,多个境外飞机维修“首单”业务相继落地,进境维修飞机数量持续攀升。
聚产业之力,铸开放高地。近年来,海口江东新区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客运、航空物流、航空维修、飞机租赁等核心产业,带动上下游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2024年,临空经济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航空物流枢纽功能和口岸通关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产业园区聚能成势
重点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主阵地”。近年来,海口各大产业园区通过强化政策引领、完善产业配套、聚焦龙头培育等举措,持续激发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做大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在海口江东新区,园区紧扣“两区一地”发展定位,以建设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先行区为目标,持续强化数字经济、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支撑体系,加快构建具有江东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通过健全产业促进机制、优化企业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园区发展能级,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突破,到高端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再到可降解塑料产业绿色转型,海口国家高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重点推动生物医药、降解材料、高端食品加工等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园区还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全链条、高能级的产业发展平台体系。
做精现代贸易加工产业集群——海口综保区充分发挥“自贸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叠加优势,先后推出暂时进境修理产业中心、高端食(药)材加工制造中心等精品投资项目,并持续提升先进制造、进口消费品、国际贸易等主导产业集聚度,推动企业扩能增产、项目落地见效,力争实现消费精品贸易与加工产业集群营收迈上千亿元台阶。
做优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向数图强”为引领,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20%。此外,依托“走出去”与“请进来”双轮驱动,园区去年新增企业数超2500家,同比增长超63%;目前累计入驻企业突破9000家,已成为海南数字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孵化池”。
科技创新“新”潮澎湃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产业阵地与创新人才的双向奔赴。当前,海口正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支撑—人才集聚—产业升级”的生态体系,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7家,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162家。
在海口药谷工业园齐鲁制药综合智能高架立体仓库,机械臂在搬运货品。记者 孙士杰 摄
在创新沃土上,“种子”企业破土而出,“瞪羚”企业加速成长。作为海口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海口国家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持续培育科创“金种子”,为入孵企业提供全周期技术和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园区入孵企业已累计获得专利、专著等知识产权500余项,另有300余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如何通过惠企政策“四两拨千斤”,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去年底,我市出台全省首个科技人才专项政策《关于支持引进培育科技人才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七个方面支持企业引进、培育科技人才;今年2月起实施的《海口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重点围绕创新激励、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人才支撑等方面谋篇布局……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伴随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国内外优质企业纷至沓来——仅去年一年,海口江东新区就成功引进中矿国链、中海化学等58家优质企业,带动现代商贸服务产业集群实现营收3000亿元,同比增长43%。
科技创新如何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海口探索出了一条特色路径——依托“研发—转化—产业”一体化政策包,支持政产学研联合创新,构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高速路”;推行“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发榜,寻求技术研发团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平台对接作用,常态化举行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供需对接会,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海口转化……
眼下,海口正以一流营商环境和精准服务为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护航创新主体“一路生花”。
今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海口锚定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引领区发展定位,打造“六个之城”,其中,打造产城融合创新之城是强市之基。立于改革前沿,海口正以产城融合为笔,擘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新篇章……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