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在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创作现场,艺术家们正在加紧布展。记者 孙士杰 摄
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即将启幕。4月14日下午,记者走进创作现场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正在五源河畔采集天然材料、录制自然声音、踏访流域生态景观,通过装置、工作坊、AI生成影像、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4月16日,正值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将在毗邻展会场馆的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同步开启。历经近1个月的公开征集,本届艺术季组委会评选出7个方案并落地实施,其中包括《陶土隧道屋》《碎光织影》《我们为何而来?》《边界、盾牌还是桥梁?》等作品。
当天,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室,《陶土隧道屋》创作者小新JO和志愿者们正将晾好的陶瓷土坯放入挖好的坑中,准备烧制。“这些‘隧道屋’是为动物制作的临时庇护所。”小新JO表示,用泥土为五源河的动物造屋,体现了“来于自然又归于自然”的循环理念,是一种不浪费的建筑结构。
在位于五源河入海口处的海南楼内,作品《碎光织影》以碎织布和回收玻璃为材料制作艺术装置,呈现五源河湿地观测到的动物遗骸分布图,引发人们对生命终结与生态循环的思考。“我们与当地居民共同创作了这件作品,试图通过艺术形式平复面对动物死亡时的复杂心绪,并重新认知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结。”来自内蒙古的创作者谢宗秀说。
此次艺术季的不少作品由本地招募的共创团队完成,吸引了公众广泛参与。志愿者梁巧丽参与了《陶土隧道屋》的创作,她表示自己常来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游玩,对公园感情深厚,因此很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在制作前,我们深入研究了本地生物的习性,从它们的角度和需求进行创作,确保作品契合它们的生存环境。”谈及本届艺术季的特色,她这样说道。
“五源河的生态治理成果令人心生触动,这也是我此次参展的初衷。”策展人吉木表示,本届艺术季是一场“让更多人了解五源河、保育五源河、奔赴五源河的行动”,为此,有别于单向的艺术作品展陈,本届艺术季的多个作品开放公众参与创作,公众得以从艺术的“消费者”转换为“创作者”,也在共创实践中深化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思考。
艺术季启幕当天,除艺术创作成果亮相外,还将开展音乐会、生态艺术漫步等活动,市民游客可通过投票墙表达对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看法与期望。在4月20日的公众互动日当天,还将有即兴戏剧演出等开放活动举办。此次艺术季的作品将持续展出至7月,其间还有一系列线上线下延伸活动,丰富公众体验。
据悉,本届艺术季围绕“如何聆听一条河流的心声”主题,由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及秀英区政府主办,多家单位承办,并得到“蚂蚁森林”等单位支持。艺术季的在地创作延续了五源河生态治理理念,响应“无废城市”建设及“禁塑”号召,创作素材均为天然材料、可再生资源或可回收物,践行低碳环保理念。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