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持续保持一流生态环境,加强湿地保护和红树林营造修复,持续推动“美丽海湾”示范建设,打造澄迈湾(海口段)、铺前湾(海口段)美丽海湾。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海口正以32202.38公顷湿地为生态本底,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与创新治理,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为加快打造低碳绿色生态之城注入强劲动能。
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绿意盎然,景色优美。 记者 石中华 摄
精心守护湿地生态
春日的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栗喉蜂虎在树林上空翩跹起舞。3月27日,秀英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李丽雅在监测记录本上写道:“今年首批10只栗喉蜂虎现身五源河。这已是它们连续第八年选择在此繁衍生息。”
“我们提前一个月就为它们翻新了家园。”在公园观鸟棚内,李丽雅轻声介绍。经过人工修整的沙坡筑巢区里,栗喉蜂虎正欢快地飞进飞出;生态缓冲区设置的醒目警示标识,时刻提醒市民游客切勿惊扰这些可爱的鸟儿。
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铁十二局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经理黄昌昌仔细查看新栽种的红树幼苗。“项目种植的红树品种多达20种,其中包含16种真红树、4种半红树。”黄昌昌介绍,经过2年的修复,这里新增红树林1600亩,生态修复项目的成效正逐步显现。
“2020年以来,海口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新造红树林4590亩,修复现有红树林4800亩,红树林碳汇增量位居全省第一。”市林业局总工程师任逸文介绍,红树林单位固碳能力是普通森林的3至5倍。目前,该局联合省林科院、省环科院等科研院所正在开展“红树林碳汇试点”研究,力求将红树林转化为“金树林”。
在美舍河畔,一场生态“手术”即将拉开帷幕。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综合科科长吴淑邦指着岸边茂密的外来红树物种介绍:“我们将逐步把外来红树无瓣海桑和拉关木替换成本地乡土红树树种,让美舍河的生态环境更好。”这项系统性的修复工程,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然需求,更是构建稳定生态系统的长远之计。
陆海统筹焕发新颜
3月14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团队开启为期13天的海南环岛自驾骑行直播。当镜头聚焦澄迈湾(海口段)荣山寮村时,这座海口最后的传统渔村展现出渔业文化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图景。渔船上岸的市井烟火与辛生书屋的咖啡醇香在此交融,背后是澄迈湾(海口段)2061.56亩限养区尾水治理与1892米海岸线生态修复的实践成果。“海天相接处,夕阳映照着渔船与沙滩,美得令人惊艳。”4月20日,游客宁晓跟随直播线路前来打卡时赞叹道。
北港岛的转型诠释了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范式。在3月30日举办的国际零废物日主题宣传活动中,铺前湾(海口段)北港岛村民用废弃渔网编织的保温杯袋在云洞图书馆展出,这些别具一格的作品,彰显出村民积极参与家园建设、践行生态环保理念的精神风貌。北港村党支部书记陈奕虎介绍,随着北港岛的自然条件持续向好,生物资源也不断“上新”,目前岛内已记录到大型底栖贝类54种、短尾蟹类47种、鸟类72种及海草3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海口湾畔,居民在跑道上挥洒汗水,白鹭在碧波上翱翔,外滩、自在湾等商圈人气旺盛,印证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近年来,海口通过精准实施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因地制宜改善湾区环境质量。截至目前,铺前湾(海口段)、澄迈湾(海口段)、海口湾均获评省级美丽海湾,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域覆盖省级美丽海湾的城市。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海口将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强化陆海统筹、流域海域协同治理,锚定“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建设目标,按照“各美其美、梯次推进”的建设思路,进一步打造澄迈湾(海口段)、铺前湾(海口段)国家级美丽海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