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流为灵感,用艺术唤醒生态感知。4月20日,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活动通过“室外+室内”的形式,组织生态艺术漫步、参与式戏剧、主题沙龙等系列活动,吸引了200多名公众参与。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公众开放日活动举办 漫步五源河畔 生态可触可及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04-21 10:43

以河流为灵感,用艺术唤醒生态感知。4月20日,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活动通过“室外+室内”的形式,组织生态艺术漫步、参与式戏剧、主题沙龙等系列活动,吸引了200多名公众参与。

当天,从艺术装置的创意解读,到互动环节的深度体验,参与者在五源河畔开启沉浸式生态之旅,共同聆听河流的自然心声。

4月20日,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前来参观。记者 石中华 摄

艺术漫游激发生态共鸣

当天上午,五源河畔的蜂虎驿站前聚集了上百位市民。在策展团队的引导下,大家沿着河流开启了一场生态艺术漫步。7组在地艺术作品散落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肌理中,以艺术为笔、自然为纸,将抽象的生态治理议题转化为可触摸、可共鸣的艺术语言。

艺术家刘艺炜的作品《边界、盾牌还是桥梁?》以幽默方式解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铁杆上悬挂的“警示牌”一改禁令风格,以“本河公寓无房可售”“嘘!栗喉蜂虎约会”等俏皮标语引得9岁的林俊宇小朋友驻足良久:“这些牌子像在替小动物说话,我喜欢这样的展览。”家长张艺敏发现,孩子们会认真观察每件作品,艺术装置成了连接童真与生态意识的桥梁。

在《我们为何而来?》作品前,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三学生钟善美凝视着栗喉蜂虎、褐耳鹰等鸟类的“后脑勺”陷入沉思:“我们拍摄动物常会聚焦正面或侧面,而这组作品以背影为核心,启发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自然,感知生物多样性。”她特意携带了生物多样性调查问卷到场进行调研,“当艺术激发好奇心,科学传播便有了更温暖的入口。”

从事户外教育的何秋颜对《碎光织影》作品印象深刻——倒伏的树根被柔软的布条缠绕,碎玻璃点缀其间。“这让我反思:现代社会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何秋颜表示,作为母亲,她希望孩子能通过展览领悟出,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微小的一部分。

创作《碎光织影》作品的艺术家谢宗秀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观众们的讨论。“作为公共艺术,这件作品由公众共创,旨在成为引发讨论和反思的平台。”她告诉记者,看到众多亲子家庭和大学生前来参观,她深感欣慰。

在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公众开放日活动中,亲子家庭在观赏艺术作品《自然复调:聆听河流的声音》。记者 石中华 摄

互动共创深化保护行动

当艺术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共创,五源河的故事也随之流淌进每个参与者的生命记忆中。在海南楼人文生活空间(海口红燕堂酒店),《回到一条河流》参与式戏剧以即兴舞动和“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形式,将市民与河流的故事搬上舞台。

观众席中的卢女士眼眶湿润。当志愿演员用流动的肢体语言重现她与五源河的生命节点——河畔婚纱照定格的爱意、争吵后溯河探险重拾的默契、初为人母时一家三口的沿河漫步,她不住感叹:“五源河见证了我太多的幸福时刻。”

这种“共情力”在花鳗鲡保育主题沙龙中转化为了科学“行动力”。当天下午,这场汇聚生态学家、在地作家、民俗研究者的跨界对话,以五源河珍稀物种花鳗鲡为切入点,探讨物种保育与地方文化的共生关系,梳理具有学术价值的物种民族志。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长廊,同步进行的清道夫鱼拓创作更具警示意味,参与者学习外来入侵物种知识,并动手制作生态主题艺术品。

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在地艺术创作成果展将延续至7月20日,7件在地艺术作品对市民免费开放。“艺术作品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只要获得了启发和感受,这件艺术作品对你就有了意义。”策展人吉木表示,艺术创作就像是一份请柬,邀请大家走出楼房,回到自然当中,参与五源河的保护和治理。

“从硬化河道的排水渠到野化生境的生命走廊,五源河见证了海口生态治理的智慧,是海南河流生态治理的一个典范。”吉木表示,本届艺术季的作品是献给五源河的礼物,他希望把五源河的故事通过艺术的方式传播出去,为海南河流治理提供思考。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龙易强] [编辑:陈德文]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