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湿地保护修复交出亮眼生态答卷
万物共栖 生生不息
近日,栗喉蜂虎在海口五源河下游的蜂虎保护小区现身。 记者 石中华 摄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日,海口西海岸迎来了一位稀客——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作为曾一度在我国绝迹的珍稀鸟类,彩鹮的现身在“观鸟圈”引发轰动,也成为海口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注脚。
从昔日的“湿地疮疤”到如今的“城市绿肾”,海口近年来通过创新“湿地+”治理模式,让百里滨海、千顷红树、万亩田洋成为市民共享的生态空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金牛湖人工湿地已成花的海洋,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游玩。近日,一名小朋友欢快地奔跑在花丛中的栈道上。 记者 苏弼坤 摄
A 湿地保护的“海口模式”
近日,我市湿地部门联合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组织志愿者对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塘内的入侵物种——粉绿狐尾藻和大薸开展专项清理行动。与此同时,在美舍河、五源河两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人员沿河岸投放鱼笼,开展鱼类生态监测。
“自2018年起,受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委托,我们对美舍河、五源河两个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定期提供动态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介绍,长期监测能够全面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生物多样性变化,并为政府部门制定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三江湾湿地,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上,新栽种的红树苗冒出了嫩芽,长势喜人。中铁十二局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黄昌昌介绍,自2023年启动以来,三江湾新增红树林1600亩,生态修复成果逐步显现。
近年来,海口创新探索出“湿地+”生态治理模式——美舍河通过“湿地+水体治理”打造美舍河生态廊道;五源河通过“湿地+水利工程+海岸带保护”重塑入海口生态系统;潭丰洋以“湿地+土地整治”拯救性保护万亩田洋湿地;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聚焦“湿地+红树林保护”。
湿地保护的“海口实践”背后,是制度创新的强力支撑。海口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湿地保护体系,出台多项湿地法规制度,组建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湿地保护协会等。目前,海口湿地总面积32202.38公顷,湿地率为13.32%,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和45个湿地保护小区。2018年,海口获批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务实的举措,让海口湿地成为城市生态的亮丽名片。
2024年,海口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领先水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2.7%,完成6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任务,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国控断面、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此外,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域省级美丽海湾的市县,岸滩、河流入海口和近岸海域海洋垃圾治理实现了常态化。
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亲子家庭在踏青骑行。记者 石中华 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