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看来,只有小学文化的儋州调声传承人唐宝山能与“小品王”赵本山齐名确属不易。然而,唐宝山被评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非浪得虚名。在海南儋州市,唐宝山的名字家喻户晓。可以说,哪里有演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唐宝山被当地群众誉为“儋州山歌歌王”、“海南的赵本山”。
一唱成名 央视两次专题采访
“儋州自古歌如海,民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民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自古有“诗乡歌海”之称。从儋州山歌中演变而成的调声这一民歌艺术深深融于百姓生活,成了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近年来,他们将这一古老民歌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用调声宣传法律政策、用调声促进文化发展进而催生经济活力,让小调声唱出了大和谐。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宝山。
唐宝山是海南儋州三都人,1949年出生于海南儋州市白马井镇。唐宝山自幼酷爱山歌。在1979年的儋州山歌调声大赛中,他一唱成名。唐宝山对儋州调声有很深的研究。1980年在儋县歌舞团负责创作兼演员。1981年后一直在自己组建的儋州山歌剧团任团长,编导兼演员,海南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目前兼儋州市歌舞团副团长。他为挖掘儋州山歌的艺术,开创儋州山歌剧的艺术之道,创新儋州调声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二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共编导了近100台大中小型山歌剧,剧中山歌有10万首之多,每年演出不少于250场,观众多达千万人次。其中《观音庙》、《藕断丝连》、《秦香莲》、《儿大爹三岁》、《没有丹桂的月亮》、《月亮圆到女人心》、《九曲黄河世上路》、《水仙花》、《打工妹》、《酒婆与铁匠结奇缘》等80多台大剧倍受观众喜爱国内等多家报纸曾作过多次报道。2000年,中央电视台曾两次跟踪拍摄该团并作专题报道。唐宝山还带着剧团的演员还走出省外进行调声表演,为海南的民间文化赢得了口碑和荣誉。
夫妻对唱 洞房变成了调声房
唐宝山的剧团设在他那大镇上的家里。在这里,记者采访了唐宝山。他看来不象近60岁的人,多年的幽默诙谐及乐观的性格让他容颜不老。谈起从前,他滔滔不绝。唐宝山只读过几年小学,他的老家三都镇民风淳厚文化底蕴深,当时于正月初二至初四的春节期间,老家一带就汇积了上万名来自本地和附近的青年人,人们用调声来传递爱情心声,许多人的婚姻就是在调声自发会上促成的。唐宝山青年时期就成了老家的“调声头”,春节期间老家的上万人调声集会没有他就缺少风采,他的幽默及调声时的服装创新都给集会增添了光彩。唐宝山与他的第一个爱人也是在调声集会上认识并通过对唱吐露心声后才谈起了恋爱。就连在结婚之夜,他家里也成了调声热闹的场所。
“那时我夫妻俩的洞房简直成了调声房。婚后我夫妻俩也经常对唱,有时还抱起小宝宝一块唱。”回忆起年轻时的调皮生活,唐宝山不禁呵呵大笑。
组建乐团 赛歌会上招兵买马
谈起创团之事,唐宝山就显得很兴奋。他与儋州山歌剧结缘是在17岁还在采石场砸石头时,就爱边干工边唱山歌剧。他的歌声洗刷了劳累的日子,幽默风趣会唱歌的小青年成了工友们的开心果。由于自小耳濡目染的缘故,有创作和表演天资的他从1980年就创作了第一部处女作《观音庙》。
第一个剧本写出后,他贷款2000多元,并迅速从当时民间的赛歌会上招兵买马,一个包括他在内共12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青年剧团在儋州兰训终于诞生,这也是儋州第一个山歌剧团。从没有学过戏剧导演知识的他凭着对社会及人物的了解和敏感性,他自编自导,成了儋州剧团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第一场演出在兰训一炮打响,剧中语言通俗易懂,情节体现现实,尽管整个表演较单一及设备简陋,也没有剧院,但仍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此场演出当时门票为2角人民币,观看的人数达到了2500人。门票的价格也算过得去了,因当时还没有出现50和100元面额的人民币。
“当时包场的多是村庄,50元一场,包吃包住。人们很喜欢看,当时的木棠镇王书记还开车去连看了3场。”唐宝山说到这暂停下抽了抽水烟筒,抽水烟筒的习惯他从年青时代至今未改。过会,唐宝山说,当时在扑克渔塘大队演出时出现了一幕至今让他难以忘怀的事情:一个94岁的老阿婆带着她70多岁的女儿两个人竟然也拄着拐杖来看戏,看后笑个不停,连说“邦嘿!”(当地话,意为好看),两人并表示这一生当中看过戏剧了,就算死了也值了。二老人说要介绍四邻过来看。
深入民间 小调声唱出大和谐
去年11月22日晚,儋州市唐宝山歌剧团应两院实验场邀请去慰问演出,歌剧团为大家表演了《分家》和《酒婆与铁匠》两个歌剧。《分家》讲述了一个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认为多子多福,共生育6个孩子。由于子女多,家庭贫困,子女成家后因为诸多原因只能顾及到哺育自己的儿女,逼迫父母分家,亲生父母无人问津,老人晚景凄凉,到头来老人终于醒悟了还是实行计划生育好。《酒婆与铁匠》则通过讲述中年寡妇酒婆与老光棍铁匠因生活上一些小矛盾发生争执,互不往来,最后经酒婆的侄女和铁匠的徒弟调解,俩人互释前嫌,最后酒婆与铁匠以及他们的侄女和徒弟分别喜结良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剧情迭宕起伏,幽默诙谐,引来了观众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和掌声。
唐宝山歌剧还多次受邀到三亚、东方、白沙、昌江等市县为当地群众演出,宣传婚育新风等,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去年8月份,唐宝山还成立了三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他的光碟作品《没有丹桂的月亮》、《酒婆铁匠结奇缘》,《水仙花》等已卖到了4万张。
唐宝山编写山歌剧总是把最熟悉的故乡人物、新近发生在身边的事揉进作品里,他知道乡亲们的需要,也知道哪些语言能让人笑破肚皮,他知道哪些唱词能把观众的眼泪引出来……久而久之,他成了儋州山歌剧的编剧、作曲、导演、演员兼团长,集“五项全能”于一身,成了儋州山歌剧代表性的人物。门票的价格也从2角升至7角、1元5角、2元、10元等。有时还有人作黑票生意,将10元的门票炒到了40元。出场费也由最初的50元升到了现今的3500元至4000元之间,照样邀请方要包吃包住。剧团发展到14名演职人员。这些山歌剧演员没有进过艺术院校,是从当地的农民中选拔出来的。目前经费有些困难,因这个民营山歌剧团是自给自足。唐宝山说,现在演出的剧情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别,所演出的剧目都是自编自演的,以现代戏居多,不少是配合宣传党和政府的计划生育、法制教育等方针政策的戏。
唐宝山:不想效仿赵本山 收徒不用拜师礼
问:您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儋州调声代表性传承人,对“传承”两字的含义您有何理解?
答: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艺人的责任,我会努力将儋州调声发扬光大,内容以健康、教育为主,更接近现代音乐,除去过去调声的一些俗气的唱法,努力改观人们的传统陋习,使其思想更加健康。在儋州内的一些国营农场退场风波中,我们受托编出剧本《改革试点得人心》,下到13个连队(村庄)演出,当时的恶劣环境可想而知,可我们心里只想到自己是一名艺人,要引导人们遵守法律。
问: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本山已正式收徒,还进行了拜师礼,您想过要效仿他么?
答:不想,我一心只想把儋州山歌与调声传扬出去,没有那门心思。
问:您最得意的是哪一个剧本?
答:是《做人难》与《孝子》,这两本戏剧涉及的社会面较宽,极受群众欢迎。不少人也深受教育,在白马井镇,有一对夫妻看过后不愿离去,他们说,如果早看到《做人难》这本戏,他们也不会生这么多小孩。造成现在生活这么困苦。
问:您目前的山歌创作剧本有何特点?
答:这主要体现于社会性上,引导人们不要去触犯法律,而要通过正常渠道去建家立业。而在表演上,穿插进了调声,作词与旋律上出现了变化,更偏向了现代性,服装上也多样化,不象从前这么单一。
问:您创业之初的环境是怎样的?
答:资金是贷款来的2000多元,所用的道具仅有一块背景布,几个百瓦灯泡,干电池的5瓦扩音机,而麦克风则是叫人用收音机里边的喇叭改装而成。到村里演出时是用牛车拖道具。记得到木棠潭龙村演出时,正好没电,是村民点火把来进行演出的,演出过后我们的嗓音都哑了。有一次,去另一个村里演出,因为路难进,是村民们用10多辆自行车拉着道具与演员前往演出现场的。而当时尽管环境恶劣,但村民们经常在演出后送米给我们,所以可以填饱肚子。就连现在所用的音响,也才1万多元。就这么样挺过来了。
问:您成立的是山歌剧团,为什么会被评上儋州调声代表性传承人呢?
答:因我对于调声的热爱与研究。儋州的演变史上有我的贡献,主要是我将现代性音乐融进了传统调声中,在山歌剧本中也第一个插进了调声。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