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古代海口:西汉在海口设珠崖郡
来源: 海口网 作者:光明 任林林 时间:2010-08-02 09:43:28 星期一

  核心提示: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城市的根源。每当历史的重大关口,总会留下具有标志意义的深刻印迹。

  从尘封的历史溯源而上,两千多年前,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对古代中国的南方注定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就在这一年,汉武帝在南越设9郡。其中珠崖、儋耳二郡就在海南岛上,而珠崖郡郡治也就在今天的海口市一带,这标志着从此海南正式列入了中国版图。

  西汉时期形势图

  悬念

  古郡遗址出现3种版本

  尽管历代对于汉珠崖郡址的记载史不绝书,但历史和时间似乎和后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埋下伏笔的史书记载中,人们至今仍未能确切考证出珠崖郡治的真正所在。

  众多文博工作者的研究结论都表明,珠崖郡郡治就是今天的海口市,但下设的11个县中仍有3个县的历史情况至今无从追溯,而且郡址究竟是设在旧州镇、遵谭镇,还是被广泛认可的龙塘镇,观点之争至今未停。

  11月22日至23日,汉珠崖郡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40余位国内知名的文史专家汇聚海口,共同探讨追溯海口2000多年前的历史文化,这也是我市首次对汉珠崖郡进行的学术研讨。

  据市地方史志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旧州镇被广泛认为是汉珠崖郡治所在。1957年广东省文物普查登记时,在旧州遗址发现有青砖和布纹陶片,是汉代遗物,旧州作为珠崖古郡遗址遂名闻岭南。

  后来学者认为旧州与史书记载方向有偏差,且无珠崖神泉、神庙,神岭也过高,最主要的是没有汉代城墙。今天文博界的主要争议则在于“遵谭说”和“龙塘说”。

  寻访

  3处遗址传承地灵人杰

  对汉珠崖郡址的寻访,仿佛让人回到另一段时光隧道,在历史和人文中穿行,我们有着太多发现。

  学者对郡址“旧州说”认同较少,但在上世纪50年代曾被广泛认同。从旧州镇往西5公里便是旧州村,村中间古榕树后有一段凸起的土坡。这就是1957年广东省文物普查人员考证认定的珠崖古郡城廓。城廓残垣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最高约7米。如今城廓上树木成阴,但城廓形状可辨。

  汉武帝元鼎时代,南疆仍战乱频仍,旧州岭一带古时扼海府地区咽喉要道,易守难攻,军事意义十分突出,上世纪50年代海南军区仍将司令部设在岭上,后此地仍部署军事设施,所以汉代珠崖郡设在旧州岭应该有其深刻考量。

  而遵谭镇东潭作为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古发现的珠崖郡址也有其独到理由。1985年6月5日,原琼山博物馆馆长郭克辉先生曾撰文提出珠崖郡治遗址在此,其主要根据是明清史料中称珠崖郡治在“东潭都”的记载,而且此地确有神庙、神岭和井泉,与史实相符。

  将珠崖郡址定在龙塘镇的说法则始于1995年。这一说法由原琼山文体局局长黄培平为代表的一批专家提出。潭口村委会博抚村村口有座城隍庙。庙左不远有一古井。古井所在岭上,村人称为珠崖岭。从岭顶俯视,人工夯筑的珠崖古城廓址仍明显存在,符合汉代郡县一级城建规模。当地村民历来不将先人葬在这片高地上,他们认为这不是真正的“靠山”,而是珠崖古郡城墙。这些地理及文物特征很符合史书记载。

  意义

  中原先进文化成规模入海南

  郭沫若先生曾于上世纪60年代初到海南,查找汉珠崖遗迹,无功而返。而至今日,郡治所在仍存在种种争议。尽管原琼山市政府已将龙塘确立为汉珠崖郡址所在地,但由于在龙塘博抚村一带还没有完全发现汉代宫署建筑遗迹,所以也还不能有力证明此地就是郡址所在。

  学者们一致认为,尽管珠崖郡址尚无定论,但西汉在海南建立珠崖、儋耳两郡,已是铁定的历史事实。而且,无论哪一说都表明,珠崖郡郡治也就是今天的海口市,设郡海口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海南大学林巨兴教授认为,研究珠崖郡址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海南汉代文明发展史和古代城建史,使海南增加更古老的人文景观。海南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海南军事志续修主编刘道利则认为,汉代珠崖郡为后人开发建设和保护海南提供了法律依据。海南大学的李琳认为,汉代珠崖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海南建立的中央直辖政府机构,标志着汉朝中央政权直接对海南实行治理和开发,从此揭开了海南文明史的开端。

  随着珠崖郡在海南的建立,汉朝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从此有规模地输入海南,对海南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开启了官员人口成批迁移海南与多民族开发海南的新时代。

  孤悬海外的琼岛曾是人们心中“畏途”

  昔日贬谪流放之地

  地理的不可变更性和交通的闭塞,海口的历史曾有着许多“悲情”。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南越设珠崖等郡。然而此后汉朝关东天灾连连,海南又发生多起暴动。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不到70年间,朝廷即接受贾谊之孙贾捐之建议,放弃对海南的统治。据介绍,贾捐之说服皇帝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对海南尤其珠崖郡人居环境的描述。他说,此地“雾露气湿,多毒虫蛇”,“人未见虏,战士自死”。

  东汉建武19年(公元43年),废置了89年的珠崖郡才复建为珠崖县。至唐高宗永徽九年,高宗皇帝想要废除王皇后而新立武氏(则天),韩瑗等因大力反对被贬振州(三亚)。韩瑗贬琼第二年,武氏集团再次诬其谋反,派使臣赴琼杀瑗,将其子孙发配广州充做官奴。随后,因为反对武氏集团篡夺大唐江山,韦方质、李孝逸、敬晖等一批耿臣相继贬来海南。后来又有晚唐的李德裕;宋朝因反对秦桧而被贬的李纲、赵鼎、胡铨、李光,此外还有苏东坡。这些人绝大多数从海口上岛,因而可想那时的海口即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一种“畏途”。

  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的年代,越过水急浪高的琼州海峡的心理障碍几乎难以逾越,更不用说到海岛上来休养居住了。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在今人读来是怎样的一种绝望:“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用半年程。青山若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冼夫人力促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任历史如何洗尽铅华,一名女子却以其崇高的仁爱情怀,成为海南人民心目中永远的“圣祖母”。

  这个人就是冼夫人(公元513-602年),俚族(黎族),南北朝时高凉郡人。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海南的开发。是我国六世纪南方百越中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周恩来总理称她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

  史料记载,因为冼夫人的努力,使海南归附者千余洞,粤西、海南等地局面得到安定。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冼夫人嫁给原北燕皇族时任高谅郡太守的冯宝为妻。夫妻俩共主政事,推行政令,主张俚汉两族团结,传播当时汉族封建礼教,促进俚汉民族友好融合。

  琼北大地震陆陷成海 “海底村庄”

  琼北大地震发生在明代万历33年5月28日午夜(1605年7月13日)。震中在今天东寨港,当地70多个村庄、1000多平方公里的陆地下陷成海,最大沉陷深度超过10米。东寨港琼北地震遗址,是中国惟一因地震导致陆地陷落成海的古文化遗址,也是海口的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海口是中国南方重要港口 海口总口

  早在宋朝,海口商贸开始兴盛。其时白沙津已设立官渡,有外国商船停泊交易。商船此时已可达东南亚,成为中国南方重要港口。康熙年间设立的粤海关有总口七处,海口总口即为其中之一。海口总口还兼管东京湾对岸大陆的廉州、钦州两个分口及其所属分卡,海口总口及其分口在粤海关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