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黎兴汤主讲:揭开黄道婆的神秘面纱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时间:2010-08-03 08:32:24 星期二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也是史学界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一位难得的女科学家。她曾在海南学习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内地进行传播和推广。然而,学术界对黄道婆其人其事尚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她也许不是改进棉纺织技术的专家,只是一名纺织能手罢了;有人认为她是一位崖州妇女,也可能是一名黎族妇女;也有人认为黄道婆的故事,本身只是个美丽的传说,并非真有其人。

  为了揭开黄道婆的神秘面纱,乐东黎族自治县文化馆黎兴汤副研究员,不但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还深入古崖州并多次前往上海,到黄道婆当年可能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拜访了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研究黄道婆的专家和学者,搜集有关黄道婆的研究成果。

  这一讲,我们就请来黎兴汤先生,对黄道婆的生平进行一番梳理,试图还原黄道婆的真实面貌。

  主讲专家:黎兴汤,副研究员,乐东黎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从事黄道婆研究多年,其主要著作《黄道婆研究》是国内外第一部研究黄道婆的学术专著。

  700多年前,宋末元初,有一位外地妇女沦落到了崖州,她在那里的水南村住了30多年,尔后返回家乡———今天的上海市乌泥泾,向当地妇女传授“崖州被”的织造技术,使得“被更乌泾名天下”。这位妇女就是被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我国著名的棉纺织专家———黄道婆。

  黄道婆是崖州人吗?

  记载黄道婆的最早文献是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和王逢的《梧溪集》,两书中叙述黄道婆的文字不过500字左右,但由于对黄道婆的真实姓名、生卒年月和籍贯信息等只字未提或语焉不详,以致后世学者在黄道婆的籍贯等问题上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黄道婆原籍崖州,理由是陶宗仪文章中“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的表述,虽然王逢文章中称“黄道婆,松之乌泾人”,但陶宗仪的资料写在王逢之前,资料应该更加可靠。黎兴汤说,“来”字在古汉语中更多时候用作“回来”,而不是“来自”之意,因此陶文和王文的记述是一致的,都是真实可靠的,跟孰前孰后没有关系;而如果一定要争个谁前谁后的话,他也考证出了是王文在前而陶文在后。

  此外,嘉庆、同治年间的《上海县志》、《松江府志》、《沪城备考》和《龙华志》等方志都说黄道婆是松江乌泥泾人,而《广东通志》、正德《琼台志》、《琼州府志》和《海南岛志》,甚至是《崖州志》中都没有称黄道婆为崖州人。

  1988年10月,黎兴汤专门到上海进行实地考查,发现当地建有“黄道婆墓”,1984年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当地方志中记载的重修多次的“黄道婆祠”均已毁废,但纪念她的“黄母祠”遗迹尚存。黎兴汤认为,这些文献和古迹,足以帮助人们认定黄道婆原是乌泥泾人,并非籍贯在崖州。

  黄道婆为何到崖州?

  通过查考历史文献、地方志书、人物传记和民间传说,黎兴汤还发现黄道婆的称谓一共有11个,分别是黄道婆、黄道囝、黄道姑、黄小丫、黄小姑、黄巧姑、宋五嫂、黄婆婆、黄婆、黄母和黄四娘,但真实姓名是“黄四娘”,其余的都是别称。

  对此,王逢的《梧溪集》中就写到:“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黎兴汤说:“三亚崖城的老人流传,黄道婆来到崖州后,先是嫁给了宋五爹,后来因宋五爹病故,她誓不再嫁,便出家到城西二里的广度寺中当道姑。现在,广度寺内有座迎望塔,又称黄道婆塔,便是很好的凭证。”

  那么,黄道婆为何流落崖州呢?黎兴汤认为,其中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也有家庭因素。

  黄道婆大约于1259年来到崖州,其所处的宋、元朝代,已有大批的内地人迁徙到琼南,这些人中有流民,有商贾,有戍边士兵,有朝廷命官和被贬官员,黄道婆当属“流民”之列。在宋元交替时期,战乱和苛政使得民不聊生,此时道教盛行,道观满天下,却也为黄道婆沿途栖身提供了有利条件。

  黎兴汤研究发现,黄道婆沦落崖州还有特殊的家庭原因。据《中国纺织史话》和《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传》介绍,由于家穷,黄道婆十二三岁时就被卖给一户赵姓人家当童养媳。她白天割草砍柴,夜里舂米纺纱,起早摸黑,忍饥挨饿,还要遭到公婆的恶骂和丈夫的毒打,于是设法逃离赵家,躲进一间道观,然后南下崖州,最后在水南村住下。

  黄道婆是向谁学艺?

  王逢称黄道婆“元贞间附海舶以归”,元代的元贞年间为1295年至1297年。按这种说法,黄道婆返回乌泥泾的时间是1296年,那么,她在崖州的时间先后约有37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黄道婆又是向谁学习纺织技术呢?她最终为家乡带回了怎么样的先进技术呢?

  且看陶宗仪的记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对此,有专家认为黄道婆是向黎族人学习,也有学者称她是向临高人学艺,黎兴汤则认为:在崖州,黄道婆居住和生活在从中原内地迁来的汉族移民中间,尤其与福建汉族居民较为密切;因此,她在崖州主要是向当时棉纺织技术处于优先地位的福建汉族移民学习,当然也吸收了其他地方的一些先进技术。

  因为从汉武帝在海南开辟疆土,设立郡县,到元代的1000多年间,已有大量的内地民众迁移崖州地区,这些汉人也逐渐“反客为主”。这些早期沦落崖州的汉人后裔,以讲闽南语的移民为主,他们当中有一部分直接来自福建,一部分从中原辗转到福建,再以福建为中转站流到崖州,他们既保留着内地的丝麻纺织技术,又带来了福建当时领先发展的棉纺织技术。

  黎兴汤还通过详细研究黄道婆改革后的上海治棉工具、织技、织物,发现其与崖州黎人的织具、织物都大相径庭,然而与崖州汉人的却是基本相同,有着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研究,黎兴汤认为: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加上考证不周,过去有关黄道婆的论文、教科书、辞书和传记,都说黄道婆是向崖州当地黎人学习织棉技术,带回和革新黎族先进的纺织工具,那是一大历史误会。

  黄道婆何以能成功?

  王逢在《梧溪集》中写到,黄道婆返回乌泥泾后,“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而此前的乌泥泾,就像陶宗仪所记的:“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掸成剂,厥功甚艰。”

  由此可见,黄道婆作为一名棉纺织技术革新家,她的历史功绩可谓不小。

  黎兴汤说,黄道婆之所以成为棉纺织技术革新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不外乎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作用,也就是其优良品德和家庭、社会对她的影响。

  从黄道婆坎坷的经历可以看出,她身上的优良品德有勤劳的本色、叛逆的个性、顽强的意志、革新的精神、爱民的情怀。这是她成功的内因,即主观能动性。

  客观因素方面,是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宋末松江社会的动乱,迫使黄道婆沦落到当时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优先于全国的崖州,得以向中原内地和闽广汉族移民,学习传统的丝麻纺织技术和新兴的棉纺织技术,同时借鉴越南、高丽、波斯等国家和当地熟黎的纺织技术,融国内外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于一身,以致于能够推陈出新;及至元代,松江地区棉布市镇的形成,社会对棉布需求量的增大,元朝政府强制性的政策,对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具备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