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南东方市四更镇的付马村,就是1983年轰动世界汉语界的“附马村”。“附马”原义是“以马代步”。自隋代以来,昌化江流域为屯兵驻地,军人在当时具有双重身份,同时拥有军籍和地方籍,战时披盔戴甲,平时弃甲归田,战马也随之变成代步工具;另外,附马村毗邻屯兵驻地,村民多为屯军养马,“附马村”正是由此得名。该村原先在今四更镇英显村西边,由于靠近海边,经常有海盗骚扰,故而于100年前迁徙至此。
为什么附马村引起世界汉语界的关注?原来村里操一种传承600年来外人都听不懂的独特方言——附马话。附马村的村民除了在内部使用附马话,但他们却能用村话、海南话、军话、儋州话、临高话乃至黎语苗语及普通话与外界进行交流,而外人却无论如何也听不懂附马话。
传说元、明时期,东方沿海地区来了很多不同地方的移民,他们操各地的方言,交流起来极为不便。后来地方官将所有外来的和本地已有的方言进行归类,让每个村子通过“抓阄”选择一种方言作为自己的村语。这天,所有村庄都选定了各自的村语,而附马村的代表却姗姗来迟。于是,他们决定杂取各种方言的一部分,组成自己的村语。这就导致后来附马村的人能够听懂其它村语,并能够用其它村语与外界交流,而反之则听不懂的特殊现象。
语言研究领域有一种被称为“方言岛”的说法,它指的是某种语言或方言被其它语言或方言“包围”起来,少数人内部使用的孤立存在的交际语言。因此,作为“村语”的典型代表方言“附马话”就引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语言学家欧阳觉亚的注意和研究。他在1983年世界汉语方言科学讨论会上,以《汉语的一个方言岛——富马话[1]》,为题发表演讲而轰动世界汉语界。
在东方市的方言中,海南话、军话、村话和黎语属四大强势方言文化,还有部分村落讲哥隆话、儋州话。它们在几百年的相处交流中并没有产生融合,而是在各自的圈子里单独传承与发展。因此,东方的“方言岛”是我国语言研究的一大宝库,也是研究海南移民文化的“活化石”之一。
————————————————————————————
注1【富马】
错别字。据清代光绪二十三年编撰的《昌化县志》内,只有“附马村”一说。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