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民风民俗
洋浦古盐田传统晒盐 千年技艺传承难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李关平 郭树护 时间:2010-08-11 09:59:10 星期三
 

  从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关大楼坐车,5分钟左右就能来到濒临新英湾的千年古盐田。与当前开发建设热火朝天的洋浦相比,古盐田和盐田村显得非常寂静。

  历经风雨和海浪冲刷的砚状石槽、石池都安详地躺在盐田中。无需诉说,流传千百年的盐田和晒盐技艺,其本身就是历史的“活化石”,被人们称为洋浦最早的“工业”,至今仍在演绎着她的古老和神奇。

  面对盐工和产业工人的身份选择,洋浦年轻一代人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未来,盐田村还有村里的盐田,将会变成遗迹供后人参观,还是会承担新的角色演绎新的历史?

  古盐田有1200年历史

  “洋浦盐田,朝水夕钱”,这是当地流传了千年的古话,意指洋浦古盐田,早上在盐槽上倒入卤水,下午即可收盐换钱。

  “依靠这座盐田,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了1200年。”盐田村91岁的传承人谭孟养对记者说。

  相传,在1200多年前,一群谭姓盐工从福建莆田渡海南下,来到今盐田的西边偏北处居住后,不久重操旧业,煮盐为生。后来,盐工偶然发现在海边的石头上有凹积的海水被烈日晒干后结晶成白盐花。

  于是,盐田人改“煮海为盐”为“晒海为盐”,就地取材,将海岸边火山岩石头凿成浅浅的砚状石槽,并把海水涨潮时涌入低洼海滩里的海水舀到石槽里,让烈日曝晒成盐。

  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盐工不断地改进晒盐技艺,形成了“蓄海水”——“湮盐田”——“茅草过滤制盐卤水”——“石槽晒”——“收盐”等几道工序。制盐所需的盐田、石槽、晒盐泥地、盐泥池、盐卤水池、蓄海水池等设施至今仍在使用。

  如今,盐田村的部分人仍然依靠制盐为生。“无论是台风还是海浪,都没有给盐田造成过破坏。”谭孟养认为,盐田地处新英湾内,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个天然的避风港湾,这是盐田村和盐田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

  据《儋县志》所载,至清末民国初期时,儋州沿海地区不少盐场因遭遇水灾,产况不良,但是洋浦盐田仍然能依借其良好的盐田条件继续制盐。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盐田人仍耕守盐田,晒制盐巴运给山上的琼崖纵队,支持革命。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