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盐技艺遭现代工业冲击
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晒盐技艺、盐田村、盐田人。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第几代传人了。”今年72岁的新英湾办事处退休干部谭政,虽然在年轻时候就告别了盐工身份,但他是村中42位晒盐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退休后的他经常回来下盐田劳作,“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啊”。
但是,盐田村正在发生着变化。
离盐田不到1公里的洋浦南沙滩,中远船务投资40亿建修造船厂;盐田东边相距数公里的地方,集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半岛体育公园将开工建设;再过几天,洋浦保税港区内首批5个项目将动工建设……盐田村距离海南炼化、金海浆纸等现代化的工厂不过区区几公里。
现代化工厂包围下的盐田村,盐工及其后代依然会守护着古老的盐田和延续着晒盐技艺吗?还是“洗脚进城”,成为一名工人?
目前,年轻一代的盐田村人,大多数已经投身到洋浦区内金海浆纸、万港物流、餐饮酒店等企业里,成为一名产业工人或者服务员。当前洋浦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吸引着很多当地居民投身其中。
据了解,盐田村有203户共889人,从事制盐的家庭40来户,技艺传承人大部分是35岁至55岁之间的中年人。“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很少接受家族传习晒盐技艺,就算有这种技艺,也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谭政无奈地告诉记者。
晒盐传承已成难题
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照荣听到古盐田传统晒盐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后,依然忧心忡忡。
“能得到国家的重视,说明了晒盐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这种生产方式日渐式微,支撑其流传千年的土壤正在流失。”陈照荣说。
首先,古盐田还没有完全被赋予天然生产、原始工艺的绿色生态含义和文化价值,生产效益低下。盐产品的交易价格只能和普通食盐一样,而且因产能难以与机械化制盐相比,加上盐里不含碘,销售范围受到限制,盐工们入不赋劳,生活难于维持。
其次,古老传统的手工制盐方式依赖气候和潮汐,且劳动强度大,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被人接受。
在此情况下,盐田村近年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其他产业经济利益的吸引,让盐工和年轻一代盐田人放弃制盐而转投他业。
目前,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旅游局都在研究如何保护和发展洋浦千年古盐田晒盐技艺。目前,儋州市已经制定了《洋浦盐田传统日晒制盐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并付诸具体实施;正在制定中的儋州市旅游规划将把千年古盐田和晒盐技艺列入工业旅游的重要项目。
“我们将会把千年古盐田和晒盐技艺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功能。”陈照荣说。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