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祠
苏公祠位于海口市五公祠内东侧,是为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而修建的。这里有苏轼留下的双泉、洞酌亭的遗迹。这是一座园林式庭院,祠堂、绿树、鲜花错落有致,溪涧曲径,泉水叮咚,园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等东坡遗迹。浮粟泉旁一堵粉墙嵌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浮泉粟”三个大字,碑前清闵的泉水注满了上下两口方井。相传这是苏东坡在此发瑞的。泉水纯净,清澈透亮,味道甘爽。盛下泉水,十几年不见水垢,用它泡茶,香醇无比,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称。现在井中泉仍清澈见底,但已不见泉水喷涌。在浮粟泉的上方,是粟泉亭和洗心轩,据说,这二者是因苏东坡的一首诗而分别由明朝翁汝遇和清朝叶汝兰兴建的。你说,到海南能不来这一胜境颌略古风,缅怀先贤吗?
苏公祠与五公祠相毗邻,原为金粟庵。明万历时在此建立祠堂,称苏公祠。是纪念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同时,也崇祀他的弟弟苏辙,故亦称二苏祠。祠内陈列苏东坡诗词碑刻等30多块。祠前有一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因苏东坡谪居海南地区,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苏轼起。
今天的海南岛到处绿树繁花,游人如织,已经发展成为旅游胜地。而在古代,这里却是一片瘴疠不毛之地,是历代朝廷流放罪臣的地方。唐代被贬到琼山的名臣李德裕在诗中写道:“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说明当时海南的荒僻遥远。
宋代文坛领袖苏东坡由于与朝廷政见不合,先后数次被谪贬。公元1097年(宋绍圣四年),苏轼以六十二岁的老迈之躯被流放到海南儋州,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三年。
苏轼曾做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之类的大官,流放到这不毛之地,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他给朋友的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他甚至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与家人诀别,只带了小儿子苏过跟随前往。
刚到海南,他们的生活是非常凄惨的,破草房漏雨,甚至一夜之间要挪三次睡榻:“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为了生活,以至“尽卖酒器,以供衣食”。
然而苏轼到底是苏轼,他生性豁达,很快和海南人民打成一片。他在这里设堂讲学,传播中原文化;同时也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习生活,在地头向七旬老婆婆学民歌。他写诗曰:“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他不但不厌恶海南,反而热爱海南。他在诗中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将奇绝冠平生”。“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公元1100年正月,宋徽宗上台,四月苏轼被赦回。1101年正月,他翻越五岭北归。然而他的生命已在贬所消耗得太多,毕竟一个老人,经不起大起大落的折腾。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北归途中病故于江苏常州,终年六十六岁。他在海南共三年时间,留下四百余首诗篇,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把海南的风土人情大量写入诗中的第一人。
说到苏轼诗词,人们自然会想起“大江东去”的豪迈,可是在经受了政治上的打击和生活的磨难之后,苏轼也写过一些低调的篇什,下面这首《满庭芳》就耐人寻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海南人民非常敬仰苏轼,在这里留下不少苏公遗迹,主要分布在海口苏公祠和儋耳市的东坡书院。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