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苏东坡:留在海南的高贵足迹
来源: 新浪博客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3 15:44:22 星期五

 

  苏公祠

  苏公祠位于海口市五公祠内东侧,是为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而修建的。这里有苏轼留下的双泉、洞酌亭的遗迹。这是一座园林式庭院,祠堂、绿树、鲜花错落有致,溪涧曲径,泉水叮咚,园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等东坡遗迹。浮粟泉旁一堵粉墙嵌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浮泉粟”三个大字,碑前清闵的泉水注满了上下两口方井。相传这是苏东坡在此发瑞的。泉水纯净,清澈透亮,味道甘爽。盛下泉水,十几年不见水垢,用它泡茶,香醇无比,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称。现在井中泉仍清澈见底,但已不见泉水喷涌。在浮粟泉的上方,是粟泉亭和洗心轩,据说,这二者是因苏东坡的一首诗而分别由明朝翁汝遇和清朝叶汝兰兴建的。你说,到海南能不来这一胜境颌略古风,缅怀先贤吗?

  苏公祠与五公祠相毗邻,原为金粟庵。明万历时在此建立祠堂,称苏公祠。是纪念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同时,也崇祀他的弟弟苏辙,故亦称二苏祠。祠内陈列苏东坡诗词碑刻等30多块。祠前有一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因苏东坡谪居海南地区,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苏轼起。

  今天的海南岛到处绿树繁花,游人如织,已经发展成为旅游胜地。而在古代,这里却是一片瘴疠不毛之地,是历代朝廷流放罪臣的地方。唐代被贬到琼山的名臣李德裕在诗中写道:“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说明当时海南的荒僻遥远。

  宋代文坛领袖苏东坡由于与朝廷政见不合,先后数次被谪贬。公元1097年(宋绍圣四年),苏轼以六十二岁的老迈之躯被流放到海南儋州,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三年。

  苏轼曾做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之类的大官,流放到这不毛之地,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他给朋友的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他甚至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与家人诀别,只带了小儿子苏过跟随前往。

  刚到海南,他们的生活是非常凄惨的,破草房漏雨,甚至一夜之间要挪三次睡榻:“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为了生活,以至“尽卖酒器,以供衣食”。

  然而苏轼到底是苏轼,他生性豁达,很快和海南人民打成一片。他在这里设堂讲学,传播中原文化;同时也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习生活,在地头向七旬老婆婆学民歌。他写诗曰:“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他不但不厌恶海南,反而热爱海南。他在诗中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将奇绝冠平生”。“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公元1100年正月,宋徽宗上台,四月苏轼被赦回。1101年正月,他翻越五岭北归。然而他的生命已在贬所消耗得太多,毕竟一个老人,经不起大起大落的折腾。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北归途中病故于江苏常州,终年六十六岁。他在海南共三年时间,留下四百余首诗篇,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把海南的风土人情大量写入诗中的第一人。

  说到苏轼诗词,人们自然会想起“大江东去”的豪迈,可是在经受了政治上的打击和生活的磨难之后,苏轼也写过一些低调的篇什,下面这首《满庭芳》就耐人寻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海南人民非常敬仰苏轼,在这里留下不少苏公遗迹,主要分布在海口苏公祠和儋耳市的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与五公祠一样,是海南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公里,与洋浦经济开发区近在咫尺。

  这里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拭(字子瞻,号东坡)贬谪海南时居住和讲学的地方。苏东坡因朝庭险恶的政治斗争被一贬再贬,绍圣四年(1097)四月又从广东惠州任所贬到海南岛。海南岛古时候是流放罪臣的地方,文化落后,蛮荒闭塞,疾病流行。朝庭任命苏东坡为"琼州别驾",是名义上的琼州府官员,但是不允许参与政务,而且不让在府城居住,必须到"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大体就是现在的儋州。苏东坡这时已经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正所谓风烛残年,万里投荒,景况十分凄凉。他身边只带着次子苏过,先是居住在昌化军使安排的官屋,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时,遣人渡海把苏东坡从官舍中驱逐出去,使他不得不"偃息于桃榔林中"。次年,昌化军使张中、仰慕者黎子云等共同为苏东坡修造房屋。事成之后,苏东坡引用《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来自各地的学子常于载酒堂"问奇请益",载酒堂因此名闻遐迩。苏东坡居儋三年遇赦北返,这里便成了儋州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党政要人,不远万里来此观光榄胜,感慨万千。1984年,原儋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载酒堂和院内其它设施。

 

 

 

 

  东坡书院景色宜人。院内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山门悬挂的"东坡书院"黑色牌匾,字体端庄、刚劲,是清代书法家张积的手迹。穿过山门,跨过石桥,先是载酒亭。亭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飞檐,十二根据色的圆柱支撑起翠顶,造型古朴,气势雄伟。亭内镶着以东坡与春梦婆攀谈、东坡惜别儋州百姓为内容的木刻。亭的东西各有一个清水池,荷花盛开,鱼儿嬉戏,似与游人同乐。走出载酒亭,拾级而上,就是载酒堂。正殿悬挂着一块刻有"载酒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那是乾隆年间书法家、当地举人张绩的墨宝。殿内留下的是琳琅满目的碑刻和检联,翔实地记载着载酒堂的兴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正联写道: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时载酒寻诗,重约田家屐履;学士文章今见否?此地标奇揽胜,请看大海风涛。

  载酒堂有13块碑刻,其中既有古代的诗文碑记,又有现代的碑刻作品,集中体现了历代文人对苏东坡的景仰和追怀之情。最有特色的是右边墙角的一块大理石碑刻,那是根据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原作雕刻的《东坡先生笠屐》,上面还有唐伯虎所题的诗。左边的三块诗碑,分别是现代三位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田汉和邓拓在60年代题访东坡书院的遗墨。

  大殿正中是东坡讲学的彩雕。苏东坡循循尚诱地讲授,黎子云聚精会神地聆听;站在苏东坡后面的是随他来儋州的儿子苏过。

  书院两侧还各有一座小园。东园有钦帅泉和钦帅堂;西园有一处再现东坡居儋功绩的陈列馆,馆名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柞题写。陈列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铜像的汉白玉座墩正面镶着"东坡居士"四字,是郭沫若的手迹。铜座周围广植槟榔、桄榔、杨桃、翠竹,青枝绿叶,生气盎然。东坡签屐铜像的创作者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李汉仪。铜像取材于《东坡笠屐图》。据记载,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黎子云,路上遇到下雨,于是向近处农家借用竹签和木展,穿戴起来怪模怪样,惹得妇女儿童相随争笑,农家的狗也对着他吠叫。苏东坡也乐了,说:"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苏东坡在逆境中旷达乐观,入乡随俗,与民相亲,历来受到当地乡民的敬爱。据说铜像运回书院那天,书院所在中和镇的的父老乡亲就如过节一样兴高 采烈。大家奔走相告:苏东坡又回中和啦!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历尽艰辛困苦,就他个人的命运而言,是不幸的。但是他随遇而安,带来了中原文 化,开馆授徒,敷扬文教,讲学明道,教育人才,提倡移风易俗,劝导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对于孤悬海外的海南来说,倒是难得的机遇。所以后人评论苏东坡的这一段经历,发出了"东坡不幸海南幸"的感慨。他与儋州大地、儋州黎民的这段"鸿雪因缘"(今载酒堂内匾额),对这块土地影响之深,至今人们仍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东坡当年所居住的中和镇一带,大人小孩都熟知东坡故事。这里的人崇尚读书,读书人之间经常诗歌唱和。甚至这里讲的方言称"东坡话",尾调颇似四川方言。对苏东坡的情感,体现了海南民众对中原文化的向往。

  谢树椿题海南儋州东坡书院

  谪宦到南荒,得畅谈海外文章,任孤鹤横江,赤壁泛舟无此乐;

  除书承北阙,不再假田间笠屐,觅飞鸿印雪,虚堂载酒有余思。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儋州州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了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天灾人祸,但代代乡党重文厚教,募资悉心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

  本联作者谢树椿是儋州人,为了纪念苏东坡,为东坡书院创作了这副对联。上联从苏东坡被贬入手,与赤壁对比,突出了儋州的景色优美,令人陶醉。下联则写苏东坡受到皇帝的调往他处的任命书(除书),想到以后再没有之前在东坡书院中闲逸、安然的生活,不由得充满回忆和感慨。

  此联巧妙的运用了两个关于苏东坡的典故:上联的“孤鹤横江”出自苏东坡的《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下联的“飞鸿印雪”出自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几句。作者将这两个典故巧妙地融合在对联之中,升华对联内涵。

  综观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脉流畅、语言清新,尤其善于运用借对的技巧,比如“谪宦”对“除书”、“此乐”对“余思”,都是如此。由此可知,一副好的对联,除了立意、思想、文法,技巧的点缀也是必不可少的。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