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古村遗韵:触摸海南澄迈石石矍的历史光影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超 原中倩 时间:2010-09-11 11:47:07 星期六

  1994年和2001年,澄迈县政府两次下文,对石石矍村冼太夫人及其后裔墓群、将军第、阳夏侯庙等数处古迹列为县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走进石石矍村,立刻有种时光绵长的感觉:沿村前风水塘依次排开的数个祠堂,有广文第、阳夏侯庙、冯氏大宗祠、将军第、正顺第、冯氏次世中房祠、文林冯公祠等。

  阳夏侯庙

  阳夏侯庙俗称大树堂,祭祀东汉阳夏侯、征西大将军冯异等人。碑刻已佚,初步考证为明代建筑。冯异是东汉初人,为冼夫人及其夫君冯宝的祖先,汉光武帝刘秀起兵时冯异开门迎接并随之征战。战后论功时冯异自称无功,独避大树之下,依树头而坐。众将士敬服他的谦逊为人,给他起了“大树将军”的外号。

村中祠堂里的壁画

  祠堂

  村民对冯氏大宗祠内的“将军第”尤为自豪。大宗祠内祭祀的是冯宝公、冼夫人及海南冯氏列祖列宗。村民说,曾有省领导在这里参观时,对“将军第”牌匾上的3个字颇为不解:“军”字中间一竖出了头,“第”字中间一竖却没有到顶。老人们说,“军”字竖划出头,是为“通天”,意为冯宝、冼夫人功绩卓越,可以直接面见皇帝;“第”字竖划不到顶,则是说明冯冼夫妻为人谦逊,不居功自傲。

  专家考证,“冯氏大宗祠”的石刻,为光绪年间重修,“将军第”三个字的由来,却已不可考。

  与大宗祠的香火鼎盛相比,附近的文林冯公祠显得有几分冷清。祠堂内没有设神案,木雕石刻也很凋零,但细看却让人惊叹:殿堂木柱的下部,有着8面或者7面的刻花,两对柱子上的花纹不尽相同,左柱上有琵琶、云片、牛角、葫芦、花篮和3种花的图案,右柱上有鱼鼓、宝剑、扇子、笛管、玉板和3种花的图案,同行者揣测,可能是暗八仙的吉祥图案。

  两处祠堂的梁架上,均有琼北火山地区人们常用的艺术图腾“火山人”。而老村中建房用的石材,都是火山石。村民所用语言,也是与海口羊山地区类似的“村话”。

澄迈冯冼文化节的标志

  冼夫人衣冠冢

  村子西南数里开外的富昌坡上,有石石矍冯氏墓园,存有冯氏祖坟数十座和冼太夫人衣冠冢(年代不考)一座,除冼墓是底八角形顶部圆形外,其余18座古墓葬均是长方形。海南文史研究者冯仁鸿表示,按照石石矍村习俗,男人坟墓是长方形,女人坟墓则是圆形。

  冼墓坟墙用大石雕刻垒叠,共有9层,据说9数为大,以示冼夫人地位尊崇。冼墓周围四角各有一堆小土包,村民称作“金童玉女”,墓前有残存的石龛。冼墓正前原有一块高约1.7米的碑记,毁于文革时期。

  石屋

  村子腹地全是用黑色火山石盖成的房子,生活改善后的村民,陆续把新房子建在老村周围,把日渐冷清的老村包围起来。

  老村里的石屋都修得很低矮。老村中最高的建筑是一座孤耸的炮楼,据说是当年石石矍村与邻村开战的见证。

  老屋全是用石头垒成,仅在堂屋使用了木板,做隔板和横梁用。也许年久失修,阳光从两侧厢房的外墙上漏了进来。走在村间用石块铺就的村道上,人的脚步声驱散了几只正在闲庭信步的肥硕公鸡。好些不住人的石屋换上了新铁门,门上贴着红符,颜色还很光鲜。村民说,老屋虽然不住了,但还是祖宗屋,逢年过节大家都要回来上香的。老屋里外,一不留神就会踢到村民用来喂猪喂鸡的石槽或舂米的石臼,都是爷爷辈的物件,上百年了。

  饮马塘

  “以前帆船可以开到村头的。”村民们告诉记者。过去石石矍村水系发达,有数条河流在村中汇集,再流入大海。修建马村电厂后,河流被割断,仅剩下村前这口几十亩的风水塘,村民唤作“饮马塘”,很有些追忆善战远祖的意味。

  红树林

  往村西南去看富昌坡冼太夫人衣冠冢时,路过一片内湾,对面是开发旅游房地产失败了的太阳岛,岸边尚存一点红树林,有蓝背和白背的鸟飞舞其间。带路的老人很遗憾地对我们说,在他们小时侯,沿着海湾到处都是红树林,琼崖纵队的战士在国民党驻军眼皮底下,用手拉着树枝使小船在红树林里潜行,运送武器和食品。老人们跺跺脚下的土路说,那时哪有这条路哦,我们是站在原来的海水里呢。

  现在的内湾,连片的是鱼塘,漂荡的是江蓠菜,垂死的红树林,仰望着不远处马村电厂插入云霄的高大烟囱。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