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必须不断学习。而在育儿教子的过程中,孩子的成长也会不断带给你新的体会。父母影响着子女,子女也同样影响着父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互动过程。下面听听专家的观点。
专家忠告:对孩子的期望有三大讲究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在家庭中,家长无一例外地对孩子的将来有所考虑和期望。期望孩子成绩出众,将来上大学,有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来可以破记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期望孩子只要快乐、平安地度过一生的有之……总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将来能够好好地生活,能够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化作了孩子向上奋进的动力。而有时,过高的期望会变成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
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己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态。然而现实与人们的期望往往有差距。所以,对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讲究的。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第一,拓宽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智能与学业。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许多评价标准。
很久以前在罗马,有个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那么理想,成天郁郁寡欢。一次,父亲把他带上罗马一座高高教堂的塔顶。“往下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指着像蜘蛛网般的街道说,“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那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多么聪明、豁达的父亲!他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第二,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志向爱好。
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宏图,是一些家长乐此不疲的事情。甚至在家长心目中,对孩子期望的高低也会出现攀比心理。但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家长的期望不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
聪明的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不妨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有些行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达到相应的智能水平,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非智力因素,孩子是否具备了,或者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孩子的个性最适宜于从事哪些工作……如此等等。
父母要记住,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以他的特长为出发点,而不要以周围人或者自己的喜好作为期望的参照与出发点。
第三,表达适度,激发动机。
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存于信息时代,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天地里,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信息与指令。比如说,凡事都要大人说了才去做,每天在电视屏幕前一坐就是二三个小时,被动地接收着电视上的“精彩节目”。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较低。
同样,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面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还有就是使孩子产生“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逆反心理。一句话,第一次讲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讲就是陈词滥调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父母还应该训练孩子成为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父母适当减少对孩子的照顾与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做判断,做选择,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宜的责任,将生存与发展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外部力量要通过内部因素产生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同样的道理。
教子十二忌:娇惯溺爱最易教子误入歧途
1、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2、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3、忌哄骗。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濡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4、忌讽刺。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5、忌苛求。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6、忌放任。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7、忌打骂体罚。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8、忌注意力不集中。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而不要反复要求孩子更换活动内容。
9、忌缺乏适应能力。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10、忌无控制力。要训练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11、忌忧郁沉默。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切忌郁郁寡欢。
12、忌依赖。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超越)
[2]
专家提醒:四道心理坎儿当心别绊着孩子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调查显示,北京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八一中学心理教师王培认为,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请家长帮孩子度过4道心理坎儿,别让孩子被绊着。
第一道
亲子关系紧张
案例:17岁的小枫今年上高二。很长时间以来,他放学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插上房门不理爸妈。吃饭时,也是单独吃。不到万不得已,他甚至不与爸妈说话,但小枫在学校与同学、老师却有说有笑。小枫的爸妈也弄不清是为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关系处理不当,引起不良心理反应的现象很普遍。孩子小时,亲子关系的矛盾并不突出,但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父母的日渐年长,他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一些孩子会产生抑郁,部分孩子还会有强烈的叛逆心理。王老师说,14岁前后,被称为青春期的心理断乳期,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作为父母,对孩子要信任,无论多忙每天都要坚持留出15至2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如果有时间,还可带孩子出去旅游、爬山、运动,尽量多亲近孩子。
第二道
学习压力大
案例:“我现在只要一看到试题,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丽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习题或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了。
升学竞争日益激烈,加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使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压力大会导致失眠、记忆力下降、头晕等多种症状,严重的还会厌学。遇到孩子学习压力过大时,家长和教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为孩子设计一个适合的教育方案。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非常重要。家长要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这些孩子还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
第三道
对异性产生好奇
案例:小明课间时经常发现前面的女生用眼角余光有意无意地看自己,一次正巧这个女同学伸懒腰时不小心用手碰到了坐在后面的小明的下巴。当时他很紧张,感觉那个女生可能对自己有好感,小明心里一直很慌乱,终日胡思乱想,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也因此受到影响。
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往往滞后于生理发育,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会带给青少年情感上的变化。尽管内心激动、高兴或苦恼,但他们不好意思向别人倾诉,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就易出现心理压力与抑郁。父母要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待孩子早恋问题,家长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要鼓励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
第四道
人际交往障碍
案例:小晓在学校不怎么与同学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漠,她感觉在学校里没有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或伙伴,没有人可以理解她、信任她。这导致她情绪不稳定,使得学习精力很难集中,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现在,小晓已经休学在家了。
一些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时,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就会在与别人交往时产生障碍。父母平时要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还要训练孩子大胆而自信地与人交往。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让自己心情舒畅。
[3]
热议:是不是问题家长宠出问题学生
为管理一位全校闻名的“年级老大”,老师专门在讲台旁边给他设了“专座”,效果依然不好。而这名“问题学生”所发生的问题,与母亲的溺爱有着直接原因。昨日,一位小学老师给栏目热线打来电话,认为管教“问题学生”,需要学校、老师、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宝贝孩”变身“年级老大”
“上课时扰乱课堂程序,放到最后一排更无法无天,在讲台桌旁边设了个‘专座’也管不住,还敲诈低年级小同学。”近日,某小学李老师为班上的“年级老大”愁坏了,这名学生父母离异后随母亲改嫁。母亲对其溺爱异常,继父经常对其暴力相向,致使其性格扭曲。当老师与家长交流时,这位“年级老大”坐在妈妈怀里,妈妈不停地摸着孩子的头“宝啊,宝啊”的呼唤着,一边接受老师的批评。很多教师认为“问题学生”家庭大多是父母对孩子监管不力、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足,“或父母忙于工作,亲子关系疏离,较少参与、配合学校举办的教育活动或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或简单粗暴,或溺爱过分,或放任自流。”
“实际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需要互相合作。”华侨中学的心理教师任桂华认为,在教育中,学校教育如同对树冠的培养,家庭教育则是根的培养。“一个不合格的学校教育,可能造成果树的减产,但不会让这棵树死亡;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根深,也必定叶茂,这样的孩子即使受到一些挫折,也会把这些挫折看成是垫脚石,在挫折中进步。而不良的家庭教育伤及的是树的根,严重的不但能使果树减产,也可以让果树死亡。”
“冷暴力”背后是“冷制度”
“劝转学实是老师的无奈。” 一直关注本报《校园冷暴力》系列报道的,不仅有家长,还有许多都是教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实际上,形成“冷暴力”的背后是教育“冷制度”。
“胆敢对学生动一根手指头,则是职业道德问题,是犯罪。一旦家长追究,轻则道歉、通报并写检查,重则吃官司赔款并同时下岗。对‘问题学生’,老师只能思想教育,别无他法。单纯的思想教育对现在的部分学生已经不起作用。未成年人是受法律保护的,没有起码的惩戒,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肆无忌惮。”对于“皮蛋”的教育,的确让教师们头疼不已。
“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化管理使得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不得不为应付各项检查、评比、评估、比赛和考核而忙碌。在名为素质教育,实际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噤若寒蝉,如履薄冰。”这名教师说。
[4]
专家视角:过渡阶段的孩子为什么厌学
这个过渡阶段在孩子的人生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恰恰是这个环节特别容易被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所忽略。
现在的家长都很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我也不例外。
儿子从小到大,我都把他当成大人看,凡事总是和他讲道理。这样他则更早熟一点,知道的事情也比周围同龄的孩子稍微多一些;用脑筋急转弯考他,他的脑子也比邻居的孩子转得快。因此,我早早地让他上了学。
记得,儿子是5岁半上的小学一年级,这在我们那个县城算是比较早的。为此,我事先还托了关系找了人,可没过几天,他就和当初上幼儿园一样不想去了。他说:“学校总是教那几个‘ɑ’‘o’‘e’,烦死人了!”
我好说歹说,告诉儿子过几天老师就会讲新鲜的,才把他哄到了学校。可他每天放学回家,总是一脸苦相,仍然抱怨老师不给讲有意思的东西。
老师留的作业,儿子也不好好做。生字练习,他常常是写着写着就睡着了。每到这时,我都不忍心叫醒他,但又怕他第二天上学,挨老师的批评,于是,就替他写,还故意写得歪歪扭扭的,以免被老师看出来。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儿子的字直到现在都很糟糕,我常与他开玩笑说:“让一只蜘蛛沾上墨在纸上乱爬,都比你写出来的字好看。”但那时我没有去想后果,只是心疼坐着小板凳伏在茶几上(桌子够不着)写作业的儿子,不忍心叫醒他,更不忍心去责骂他。今天我讲的这件事,是作为负面例子列举的,家长们切不可仿效。
算术他更不好好学,因为100以内的加减法他早都学会了。结果小学一年级时,每次考试他都排名偏后,尤其是算术,还得过好几次倒数第一。
家庭的早期教育超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是导致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因为孩子觉得自己会的比老师还多,自然就会既不喜欢学校又不敬佩老师,这样不上不下地晃过一个学期,孩子不想学习的习惯就养成了。
许多从小聪明、长大了平庸的孩子,都是在这个接轨期没有过渡好。这个过渡阶段在孩子的人生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恰恰是这个环节特别容易被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所忽略。家长觉得一年级不是很重要,而且孩子在学前已经学过不少东西,所以不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老师则多半把精力用在了纪律管理上,从而忽略了这个阶段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这时家长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还陶醉在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聪明,一旦用功就能迎头赶上的良好感觉中,那么这孩子就差不多给耽误了。因为这已经不是他想不想用功的问题,而是他还会不会用功的问题了。
我以为,在新的教育体系尚未构建好之前,家庭早期教育应当更多地放在孩子习惯、品德和性格的培养上,而不应该是提前帮助孩子填充过多的知识。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做事作风的关键时刻,是一个人一生的奠基期。现在,“接轨”已是一个时髦的名词,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就更应仔细地研究、认真地对待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接轨问题,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5]
专家:中国家长新挑战 成最难当的“长”
如果我们所有的家长都觉得自己这个“长”真难当,“难”到了不下力气学习就混不下去的程度,“难”到了不得不重新来面对这个习惯了的角色,或许,这时的中国教育会有实质意义上的飞跃。
在中国,最难当的“主任”是班主任,最难当的“长”是家长。
很多家长都习惯于把自己“长”的担子交给“主任”。现在凡事讲效益,“主任”也不像过去的“主任”那样任劳任怨,开始以权谋私了:小到让家长帮忙搬个家刷个房,大到向家长要点补课费、操心费、小灶费等——这些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这对于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新挑战,但也让一部分有权有钱的家长“甩手掌柜”做得更加心安理得了。“班主任,给你钱,你帮我好好管教孩子吧!最好是把我的孩子培育成清华、北大的学生,那样,我会大大地奖励你!”这样的话,虽然没有直接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但他们用“钱”暗示出来了,“主任”们也听懂了。于是,在最神圣的教学殿堂里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龌龊事。这样就逼得另一部分家长不得不考虑怎样当家长了。
我以为,如果我们所有的家长都觉得自己这个“长”真难当,“难”到了不下力气学习就混不下去的程度,“难”到了不得不重新来面对这个习惯了的角色,或许,这时的中国教育会有实质意义上的飞跃。
我在北京和一些有识之士谈到这些问题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家长“自救”的观点。不可否认,这都是一些精英人才,他们都能担当得起“自救”自家孩子的角色。可是放眼整个中国,能接受这个观点,愿意去“自救”自家孩子的又有几人呢?可以说,更多的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是一无所知。
只有当“要教育孩子先教育母亲”这一理念成为一种全民意识时,我们的教育才有实施的基础。说幼儿教育是教育大厦的基石,不错!可这块基石由谁来制造、来雕刻呢?人是第一生产力,可作为生产力的母亲,她们的教育却一直没有引起全社会应有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我很奇怪,惯于炒作的媒体为什么在呼吁母亲教育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如此矜持、落伍、不愠不火?
(编辑:童言)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