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达士巷 众多名士乡贤曾聚居于此
来源: 海南特区报 作者: 时间:2010-09-25 12:43:35 星期六

  达士巷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建于明末清初,东起马鞍街,西至后巷街,长410米,宽5米,为石板路。

  达士巷地处府城西门外,明清以来,有众多达官贵人在府城西厢置建宅第,兴建宗祠。后来这条街巷被称为达士巷,距今有500年左右的历史。

  达士巷存在众多庙宇、古井、名人故居祖屋。“达士巷古道”1988年11月被列为琼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文物

  康惠龙泉古井

  在达士巷古巷正中巷道边,康惠龙泉古井又称钟芳井。井圆形,石砌,井围栏由一整块花岗石凿成,围高56厘米,内径116厘米,外径132厘米。井围绳痕深达3厘米,井深7.5米。井面铺石板。

  该井建于明代,井水清净,终年水旺充足,天旱不干涸,现为当地居民生活用水。

  井东侧立有“康惠龙泉神位”石碑。

  影像笔记

  从府城忠介路踅进南边的马鞍街,步行60米左右,西侧露出一条古老的石板路小巷,巷口有块海口市地名办竖立的蓝底白字路牌:上面标着“达士巷”的路牌名。

  在达士巷幽深的巷道中往返徘徊,我惊叹一条狭小的街巷中竟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

  悠悠历史,岁月沧桑。达士巷古老的石板上留下过多少名流绅士和黎民百姓的履痕与脚印。只有烙印着500多年历史的石板知道。街巷中尚存的宙宇、古井、老宅,展示出一部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

  史地发现

  府城地区最具原生态的古街巷

  因为采写《海口地理》的专栏稿,记者几乎走遍了府城地区每一条大街小巷,发现达士巷是府城地区最具原生态的古老街巷。

  从马鞍街向西步入达士巷,在进巷道口不到10米,沿巷道北侧先后露出三圣庙、马皇庙和康皇庙三座威严的庙宇,三座庙宇之间紧密相连,蔚为壮观,形成一个罕见的庙宇群落。

  三圣庙临达士巷北侧开有一院门,庙宇门前院墙上书写着“福、禄、寿、喜”四个斗大的隶体汉字。院内正对着庙门有一石牌坊,牌坊上撰写着一副对联“庭上桢祥迎百福,阶前瑞气纳三多”。字迹已斑驳掉色,只能依稀辨识。

  从正门进入三圣庙殿内,大庭木柱上书写着一副“三星霞光照仁里,圣恩浩荡慰子孙”的楹联。庙庭北侧立有两块捐资修庙的“流芳百世石碑”。从碑文上得知,该庙原建于明清,历来香火鼎盛。后毁废,目前所见的是1994年集资重修的三圣庙。

  三圣庙有一后门从西侧通向马皇庙和康皇庙。

  位于达士巷2号的马皇康皇庙静匿于红墙院中,庙前庭院有两棵硕大的榕树,绿盖如阴,庙门对面靠院墙处有一个大戏台。在庙宇的前庭,有居民围坐在桌旁打扑克、玩麻将。庙宇后庭,肃穆庄严,神龛处立有马皇、火神、康皇神位,神案前烛火摇曳焚香缥缈。

  走出庙宇院门,沿达士巷古道前行80米左右,在巷道南侧路旁,有一古井特别醒目,居民告诉记者,这是一口年代很久的老井。府城马鞍街、达士巷,云露里的居民都饮用这口井水,居民安装自来水后,这口井仍没有废弃,为附近居民享用。记者路过此处时,又热又渴,望着井内清澈的井水,渴口生津,禁不住用井旁的水桶取上一桶水,双手捧喝,果然甘甜清凉,沁入心脾,顿觉周身舒坦爽快。

  这口古井石凿的井沿内侧,被绳索磨出88条大小、深浅不同的光滑凹槽,无言地记录着古井悠远的历史,如刀刻般的绳索痕迹,见证着古井的沧桑。

  穿梭行走在达士巷内,巷道两边处处可见古老的民宅,使这条街巷充满一种令人痴迷的古朴气息。


  多为名流绅士居住之地

  达士巷地处府城郡城西厢,明清时期这一带多为名流绅士、大户人家居住之地。至今,达士巷还遗存着许多保留着数百年历史原貌的古老传统民居。

  明清时期,琼山登进士达56人,其中主要集中在府城地区,因此琼山历史上留下过“一里出三贤”、“五里三进士”的佳话,传为美谈,流芳千秋。

  记者查阅史料,寻访后裔,发现府城地区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均与达士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明代进士郑廷鹄、钟芳,清代进士吴典,晚清学者王国宪、清代大孝子郑存礼等有的是祖居达士巷,有的是后居此地,使这一带成为贤士聚居的群落。

  郑廷鹄(1521-1579)祖居达士巷,明嘉靖年间参加殿试,考取进士第三名,曾在朝廷工部、礼部任职,均有建树。后任明代官办教育重点省—江西督学副使,长期从事文史的编、著。为表其功绩,朝廷为其在家乡竖“会魁”和“儒宗”牌坊。其中儒宗坊立于达士巷。郑廷鹄的后人于清初将达士巷的土地转让给大孝子郑存礼之父郑有能。

  郑宗结(1563-1635)为明代洪武年间考中进士,调任福建省古田县知县,明朝天启三年在府城的达士巷入籍。

  钟芳(1476-1544),明正德三年考取进士,明代海南名贤,文武齐全,著作等身,是继丘浚之后海南又一博大精深的大学者,在明、清学术界被尊为“岭南巨儒”。晚年定居于府城达士巷。直至1960年前后仍存约2400平方米的钟氏宗祠,位于达士巷古道正中,坐北朝南,在钟氏宗祠左右,小巷的东西巷口,明代人为钟芳竖立两座分别为东、西少司徒的牌坊,“文革”中被毁。钟芳故居遗址位于现在的达士巷马皇庙,其庙隔墙是原钟氏祠堂,钟芳旧居自取名曰“对斋”,房屋原貌已不得而知,其址于清代顺治九年被总兵改建为马皇庙。

  郑存礼(1647-1722)。字用和,号良叟,明代进士郑宗结之孙。是清初琼州府城的大孝子,以躬行孝悌闻名远近,官民敬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琼州府具呈申报,朝廷特准在其达士巷故居竖立“孝友”牌坊一座,以表彰其德行。乾隆十二年(1747)琼山县府把其事迹镌刻在乡贤祠内,供后人崇拜祭祀。

  吴典(1740-1789),字国猷,号学斋。清乾隆三十四年考取进士。乾隆五十三年,时任琼台书院院长的吴典对府城鼓楼捐资进行大规模的修葺,为后人称颂。其第八代孙吴季泽现居达士巷4号。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名士后裔,在达士巷4号的老民宅内深居简出,埋头整理先贤的古籍资料。

  王国宪(1853-1939),清光绪甲午年中科举优贡生,从事地方文献古籍整理工作,祖屋位于达士巷35号,为近代海南文化名人,主编《琼山县志》,搜集整理刻印明清两代先贤遗著十六种。

  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士乡贤尽管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遗留在达士巷的一鳞半爪,依旧闪烁着人文的光辉。

  府城地区最集中的传统民居建筑群

  在达士巷寻古探幽,我为这一带有如此众多的保持原貌的古老民居而惊叹。这里堪称府城地区最集中的传统民居建筑群。

  位于达士巷38号的郑氏祖屋是郑存礼的故居,是达士巷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

  郑氏祖屋始建于清顺治甲午(1654)年,先盖草房,后建瓦房,历经五代共计133年逐步扩建,至乾隆丁未(1787)年才建成现存的群体民居格局。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大、小房舍38间,建筑面积1512平方米。坐北朝南,纵向有3列,东列3进,西列4进,中列5进,形成多组合三合院或四合院,是海南汉族地区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堂屋均由前厅、后厅和四间住房组成,厅除住户起居和族人祭祀外,也是纵向通道,厢房多为厨房用,即使当居室条件也不差。

  并列的堂屋或堂屋与厢房之间,都有小巷。纵横交错的小巷,窄者不足1米,宽者3至4米,形成幽静的小空间。经常凉风阵阵,是孩子们互相追逐游戏的好去处,庭院的地面水沿着这些小巷排出,小巷也起防火隔断作用,小巷的死角,用矮墙隔成厕所。

  海南属热带地区,郑家祖屋的布局设计十分科学合理;庭院为住户重要的生活活动空间,除适当种植果树、花草外,还摆造有最实用的石条、石板、石桌、石盆(盛水用)、石臼等。夜晚庭院是族人乘凉、观云、赏月、讲古的欢乐天地,充满生活气氛。横向毗邻庭院之间,虽有厢房或矮墙隔开,但都留有小通道或设小门洞联系,便于互相串门、联络感情,很有人情味。

  记者端午节那天来到郑氏祖屋参观,正赶上郑氏子孙拜祀祖先,上百号郑氏子孙在祖屋庭堂案前烧香敬祖,场面浩浩荡荡。300多年来,从郑氏祖屋繁衍出近200子孙,可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如今的郑氏祖屋已显破旧,但原貌依旧,屋内精美的木雕图案比比皆是。前庭屋瓦已破了一大片窟窿,院内生满乱草。60岁的郑家子孙郑振芳告诉记者:祖屋尽管破旧,但里面仍然居住着10户人家50多人口。子孙们对这片祖屋依旧留恋不舍离去。

  因郑氏家族是十七世纪中期后达士巷中首屈一指的大户,其祖屋形成规模宏大的群体民居格局是中国明清时代最典型的海南汉族传统民居,该祖屋已录入《中国传统民居》一书。后来,达士巷也俗称郑宅巷。

  王氏祖屋位于达士巷35号,规模仅次于郑氏祖屋,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宪的曾孙,82岁高龄的王直夫老人带着记者观看了现存的王国宪故居。王氏祖屋已破烂不堪,有的屋顶檩木已经朽断,经风吹雨打,露出硕大的窟窿。窗户的木栏大都毁坏,漏雨的房间内生长着比人还高的野草,斑驳的墙面上长满青苔,墙根下乱草丛生,一副破败凄凉的景象,这片王氏祖屋很难让人想到是清末著名学者王国宪的故居,倒更像是一座早已被人废弃的乡村老屋。

  王直夫老人告诉记者:为了拯救修复破烂不堪的王国宪故居,王氏后裔曾多方奔走呼号,但因王氏祖屋土改时被政府没收,分给了贫下中农,后来有人又将房子转卖给了别人,而且有一家已经将王国宪故居的部分祖屋拆了,重建了一幢新楼房。以前,王氏祖屋大门上方有皇帝赐刻的“文魁”门匾,现在被人拆除,已不知去向,大门的柱石乱丢在草丛中,有的被砸毁,令人痛心。

  故人已逝,唯其浩博文采遗留人间,我们期待着达士巷残破的名人故居早日得到抢救和保护,传承千古文明。

  唯见风物

  达士巷古道位于府城镇马鞍街西达士巷内。始建于明代,该巷东西走向,全长116米,路面宽2.5米,皆用雕琢工整的长方形石块横直铺设路面,石间少留空隙。路面中间凸起,两侧倾斜。为当地火山岩石雕琢而成,每块长45厘米,宽40厘米,厚6厘米,成为琼州府城城址的历史见证。1998年11月列为琼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皇康皇庙位于达士巷2号,始建于清初,原址在琼山小西门马街前,雍正年间迁移至达士巷。道光十一年邑人生员杨华倡议,捐资重建庙宇两进,庙前平地一川左右,有池塘,三棵古木参天,风景钟秀,历时300余年,香火鼎盛。可惜在1953年秋遭台风袭击,庙宇毁灭。

  现存的马皇康皇庙为1993年重修,占地约1000平方米,庙院内设戏台,供庙会演出。庙前广场和外廊是达士巷居民休闲、下棋、聊天之所,成为社区活动中心。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