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澄迈老城:苏东坡登临海南的第一站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蔡葩 宗祥达 时间:2010-09-26 15:14:18 星期日


  苏东坡先生画像

  


  这是建于明代的位于澄迈老城的广德桥,相传此桥为北宋文豪苏轼来海南与离开海南时所经官道的必经之桥,当时为木桥。 陈世兴 摄

  绍圣四年(1097年)5月,一代文豪苏东坡接到“旨令”忽然离开已经谪居三年的广东惠州;已经62岁的苏东坡,再次被贬孤悬海外的琼州。当年6月,在家人的泪眼相送中,他拱手与长子及诸亲诀别,其情其景令人扼腕。

  900余年前的这个6月,澄迈成为苏东坡登临海南的第一站,也是他3年后离开海南的最后一站。近日,本报记者从寻访苏东坡在澄迈的历史踪迹入手,带你回望苏东坡的命运轨迹以及在这一方水土所发生的故事。

  据史载,东坡与儿子苏过离开了已谪居三年的广东惠州,那一天海况顺利,东坡与儿子苏过同日在澄迈县城(今老城墟)港口登岸。东坡到达澄迈之后,先赴琼州府“报到”,逗留10多天,再和儿子从澄迈老城起程,经临高,到泊潮(今儋州市光村镇)上岸。自此,澄迈成为苏东坡登临海南的第一站,也是他三年后离开海南的最后一站,澄迈的名字和苏东坡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东坡《海外集》中的《澄迈通潮阁》二首、《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就是大诗人苏东坡为古地澄迈留下的著名诗篇,也为后人追寻东坡的背影留下历史线索。

  


  通潮阁、永庆寺:

  东坡留下千古绝唱

  澄迈汉代为苟中县地,属珠崖郡。随大业时始置澄迈县,因有澄江、迈水而故名。宋时的澄迈老城,因为拥有天然良港,毗邻琼州海峡而成为古代海南通往内陆的主要出发港,而从内地渡海而来的人也多在此登陆,为古代官员、信使而建的驿所“通潮阁”在东坡到来之前已经接待过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或者贬官罪臣。

  近日,记者随着原澄迈县地方志主任孙中积先生来到老城,寻到县糖厂的所在地,他说,这就是当年的通潮阁所在地,此地离永庆寺不到四里,两处同是古澄迈的八大景点之一。

  通潮阁也叫“通明”,又叫“通朝廷”,北宋乾德初年建。它位于县治(今老城墟)西门外,坐北朝南,北望琼州海峡,南依澄江,正方形砖木结构,高约8米,二层楼,占地面积36平方米,阁门正中墙上嵌有楷书“通潮飞阁”四字,阁内有螺旋形石梯,循梯可登阁。

  “正因为大文豪东坡曾居于此,通潮阁变成历代文人骚客吟咏感怀之地,诗文代代频出。”对东坡驻留澄迈的历史掌故熟稔于心的孙中积满怀敬意地说。

  永庆寺建于宋代,明朝知县汪贵重建,尔后县丞陆祐重修扩建。寺内原有佛殿两座和厢房数间,为琼北众生禅林圣地。当年,东坡一上岛便“歇宿澄迈通潮阁,游永庆寺”,这是长年来在澄迈流传最广的东坡行踪之一。深得佛老之深味的苏东坡,号称“东坡居士”。对待接踵而来的政治迫害自有其对付的办法,他每到一地,便寻觅禅林,到达澄迈后,东坡在儋州的好友赵梦得陪同下,即前往永庆寺一游,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三年之后,即宋元符三年(1100年)6月,大文豪苏东坡获赦北归时在此再度寓憩,写下《澄迈通潮阁》二首和《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其中的名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就是苏翁最后离开海南时在此留下的千古绝唱,也是东坡在海南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东坡未达海南前,曾宽慰其弟子由说:“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如今,三年过去了,他对这片热土已经产生别样的情感,所有的遭逢际遇人情冷暖在顷刻间化为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如今,渡海的船即将启航,东坡站在三年前抵达的海南第一站通潮阁,看烟波浩渺、白帆点点的大海,感叹“兹游奇绝冠平生”,这一次,东坡对海南的留恋却是发自内心的了。

  《通潮飞阁碑记》

  今日何处觅

  一般的学者看重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认为黄州时期是他文化人格转型、诗词创作的最成熟时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说到东坡的海南生活与创作,一般只说儋州,其实,在澄迈留下的苏诗,数量虽少,却分量不轻。如果说黄州让苏东坡反观自身,重新回归于内心的澄明与空灵,那么在海南他已经完全沉淀下来,他的人生态度更加超然、淡定和达观,无论诗文的写作还是精神人格的提升也已从黄州时的苦难孤独无告逐渐转变为对苦难的审美和超越了。

  而东坡人生最后的咏叹却永远跟海南岛上一个普通的驿站通潮阁密切相联。想必“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的赞叹是初上岛的苏翁为那一片海而生起的诗人情怀!

  孙中积先生据史介绍,后来被贬来琼任资政学士的李光(海南五公之一),以柳体书写苏东坡咏通潮阁的三首诗,由当时的县令请人刻在两块石碑上,立于阁内。碑乃花岗岩青石琢成,各有1米宽、2米高、0.16米厚。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副使王檵奉革通潮驿,后为营兵所驻。通潮阁约在清康熙元年(1662年)之前已被毁,诗碑亦遗失,后存的《通潮飞阁碑记》石碑也不知其踪迹,在老城寻找苏东坡的历史背影,也变得更加邈远了。

  


  《致梦得秘校》:东坡在海南留下的最后笔墨

  东坡在海南留下的秩文《致梦得秘校》,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东坡在海南留下的最后笔墨,在老城匆匆写就。元符三年(1100),东坡的命运终于有了转机。他被诏徙廉州(今广西合浦),路过海南澄迈时未遇好友赵梦得,便留下此札。当时东坡遇赦,心情豁然,在即兴挥笔间,风骨毕露,笔锋劲利,结体斜向右上,后世书家评论,此为其晚年书迹之代表,如同东坡所说:“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全作信笔写来,浑然天成。全文为:“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尒。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尒。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忽忽留此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据苏东坡研究学者、东坡《海外集》的编著者林冠群介绍,这是在《宋元名人画册。苏轼帖》里发现的信札。1100年4月(阴历),东坡获诏迁移廉州(今广西合浦),路过澄迈老城时未遇赵梦得,便留下此札。和东坡另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相呼应的是,此诗道出了诗人忽然得到政治上的减刑,他归心似箭却又十分眷恋海南的复杂感情:要不是皇帝把我召回,我都打算终老海南了;然而,终于可以回归中原的赦令还是让他内心狂喜,所以,站在高高的通潮阁看杳杳天低,白鹤出没,隔海远眺大陆,只见青山露出一线如头发,大陆依稀在望;东坡匆匆别过海南岛上曾给他温暖的朋友,渡海而去了,海南岛在他的身后渐行渐远,留下一个永远的绝响……

  1101年7月,东坡离开海南一年之后,一路忧喜交加,却在归途中命殒常州,时年66岁。他的弟弟子由说他“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他亲爱的兄长确如人间的一只巨鸿。他不停地飞翔,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降落海南岛,留下了他最为看重的《海外集》,通潮阁上那一片海曾被东坡的目光照拂过,那些出没的白鹤曾入他的诗,他投给海南岛最后的目光就此停留在那一片大海里……

  坐落于风光秀丽的澄迈县盈滨半岛的永庆寺,始建于北宋时期,为古代“澄迈八景”之一。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李纲、李光、胡铨及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等众多历史名人贤士慕名游历该寺;明朝名贤曾沂曾以《永庆丛林》为题赋诗“梵宫森植有丛林,苑翳虬盘院宇深,四际不闻钟鼓响,在中只见是阴影”,成为永庆寺珍贵的遗墨。

  东坡携友数度畅游

  重修永庆寺续千年文脉

  和历史上的许多佛教寺院一样,永庆寺历经千年风霜,几经战火,多次重修,最后毁于“文革”,永庆寺似乎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那里曾经留下的东坡足迹、名人掌故也早已散落在历史的尘埃中。

  据清康熙十一年重修的《澄迈县志》载:永庆寺位于澄迈县县治(今老城镇老城墟)东门外二里,即今老城开发区盈滨半岛入口处。该寺建于宋代,明朝知县汪贵重建,尔后县丞陆祐重修扩建,已具规模。和记者一起几次前往寻觅永庆寺故址的原澄迈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孙中积先生介绍说,寺内原有佛殿两座和厢房数间,殿内摆投如来、观世音及罗汉等佛像,为琼北众生禅林圣地。文人墨客常游于此,善男信女常临祈祷。“根据史志记载,那个时候周围树木繁茂,遮天蔽日,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是古代澄迈县著名八景之一。明朝名贤曾沂曾以《永庆丛林》为题赋诗:‘梵宫森植有丛林,苑翳虬盘院宇深;四际不闻钟鼓响,在中只见影阴阴。’由此可见永庆寺当年的禅林风貌。”孙先生指着周围景物,观今念古,语气里有些遗憾。

  遥想900余年前,东坡一上琼岛便“歇宿澄迈通潮阁,游永庆寺”,这是长年来在澄迈流传最广的东坡行踪之一。深得佛老之深味的苏东坡,号称“东坡居士”。对待接踵而来的政治迫害自有其对付的办法,他借助于佛道,开辟另一种人生路径,寻求内心的和谐,也从精神上洗涤因政治灾难而注入的尘垢。因此,每到一地,东坡寻觅禅林,寻求灵魂超越就再自然不过了。

  据史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苏东坡遭贬来琼;六月下旬,东坡自琼州府赴儋路经澄迈老城时,在赵梦得(儋州人、时居澄迈)家中住宿,曾在其居所二亭上题“清斯”、“舞琴”二匾。赵梦得陪东坡游永庆寺,后赴儋。值得注意的是,在路上遇狂风暴雨,东坡在途中写下《行琼儋间》诗一首(见《苏东坡海外集》,林冠群编注),其中“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成为千古名句,也是东坡到永庆寺一游的佐证之一。此外,从老城林氏族谱的记载看,东坡也曾到永庆寺游览。可惜的是,在香火缭绕了千年之后,永庆寺在“文革”中毁于一旦。

  如今,永庆寺的重修已经进入到最后阶段,修建者是海南永庆生态文化旅业有限公司。5月28日,当我们来到新修的永庆寺时,那仿宋的“伽蓝七殿”风格,布局和谐,庄严瑰丽;寺内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殿内安坐横三世佛、海岛观音、十八罗汉等佛像二十余尊,其中三尊大佛每尊重达30余吨;大雄宝殿四周所建,各殿主尊佛像重约17~19吨。全部四十二尊玉佛均采用整块缅甸白玉精雕细琢而成,乃世所罕见,佛像莹白光润,法相殊妙,令人望而仰止。

  据介绍,如今的永庆寺离故址不到两公里。难得的是,新永庆寺得时代之风气,背倚原生态的金沙滩,天蓝、沙洁、水碧,是集参禅礼佛、讲学弘法、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佛教文化苑。建设者坦言,永庆寺正式开放后将敞开胸怀、广邀佛教各路高僧大德、各等有识之士前来开坛宣讲,致力于发展成为一所集名师大家,汇各种观点的讲堂,成为一个在亚洲乃至世界极具影响力的佛学之地。

  新建的永庆寺占地80亩,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和当年永庆寺在规模上已不可同日而语。院中种植的菩提树、大青树、槟榔、椰子、荷花、文殊花、鸡蛋花等为这所新时代的寺院平添几分清凉与禅意。步入永庆寺,回眸当年那些曾经驻足如此的墨客名流,仿佛听到千年的钟声在轻轻回荡……

  明朝年间来到海南的琼州府官吏和文人墨客来到澄迈游玩时,对澄迈的风景欣赏赞叹之余留诗为证,其中诗文留存较多的景点,便逐渐被归入“澄迈八景”。

  (一)独珠回峰

  是指独珠岭,在今老城镇境内,老城墟以东七里铺处,山脉由马鞍山来,一峰耸立,形圆如珠,因此得名。古人游览留诗多首,其中明朝镇琼兵巡提学道姚履素赋诗:“危峦孤耸碧空间,五指擎来镇百蛮。矫若苍龙初出海,团如玉兔半衔山。雨余忽讶清泉涌,云破犹疑合浦还。千载投珠传盛事,会留溟客扪萝攀。”

  (二)双滩赴海

  即内滩和外滩,亦称内水帘和外水帘,均在老城镇境内,老城墟以西,原通潮阁门外。元朝建塔纪之,今址无稽。双滩赴海为古时天下奇绝,游人留诗多首,明朝澄迈知县曾拱璧有诗:“萦回涧水出堤陲,流自何年缘且漪。双练倚虹分有玉,合澜绕塔奏埙篪。势归海壑含千溜,景作蜃楼吐一奇。农事而今方举趾,滩头听雨长春澌。”

  (三)永庆丛林

  在老城镇境内,老城墟东二里,即今南泰鳄鱼湖处。古有永庆寺,周围多长树木,遮天蔽日,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是古时游览胜地。明朝澄迈名贤曾沂以《永庆丛林》为题赋诗:“梵宫森植有丛林,苑翳虬盘院宇深;四际不闻钟鼓响,在中只见影阴阴。”苏东坡曾到此游览。

  (四)大胜参天

  是指大胜岭(今称颜春岭),在马村镇境内,山峰耸峙。明朝邑宰(旧时县令别称)韦裘修建石亭于岭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各地人士云集于此,登山眺望吟诗作赋,是古时游览胜地之一。民间传说西汉时期,路侯伏波将军出征屯兵于此,曾获大胜而故名;澄迈县明朝进士唐绢有《大胜参天》诗云:“遐陬海岳萃精英,形势嵯峨接太清。四顾峰峦还揖拱,一方人物此钟生。云扬汉将千年帜,月射郎宫九日亭。胜概昭昭垂竹帛,乾坤万古共清宁。”

  (五)北岸渔歌

  位于今老城、马村以北海岸。沿海居民,靠海为生,出海捕鱼,逢丰收季节,满船银鳞满船歌,一派欢乐气象,吸引游人。明朝镇琼兵巡提学道姚履素有诗:“出郭江天风日和,尘粉未许到烟波。依依岸柳回轻棹,逐逐溪花上短蓑。缄素漫夸双鲤富,驾山不羡一鳌多。扁舟上得渔家乐,笑傲沧浪发浩歌。”

  (六)西峰牧笛

  西峰岭,在今桥头镇境内。岭上有山涧,水清泉洌。由于水草充足,是放牧的好地方,也是游览胜地。古设有群神社于此,昔人常在此祷雨。山下有西峰驿馆(荒废已久)。明朝镇琼兵巡提学道姚履素有诗云:“树石连绵曲迳开,峰头牧竖漫迟回。新苗雨过青如发,细草春深绿似苔。错认桓伊横笛至,却疑李耳跨牛来。临风信口吹成调,一任疏林返照催。”

  (七)通潮飞阁

  通潮阁(即通潮驿),本名通明阁,是古代官员往来和传递公文人员的住宿地点。在老城镇老城墟,原县治西门外(今老城糖厂内)。元符三年,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被诏移廉州时,路经澄迈渡海,在通潮阁作诗三首。

  (八)伏波灵祠

  伏波庙,宋朝初时建于县治老城东南二里,腾龙庵附近,明朝副使邝彦誉重修,后迁天池书院旧址,未久迁博见地;明代澄迈知县曾拱璧迁于西门(今老城墟西);后迁老城北(今老城糖厂附近)。明朝澄迈训导刘案曾以《伏波灵祠》为题,作诗一首:“功在嫖姚伯仲间,平生壮气可摧山。堂堂古庙澄江上,绘像今犹慑百蛮。” (孙中积)

  苏东坡居琼佚文《致梦得秘校》手迹(1100年)

  苏东坡寓澄迈诗三首

  《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宋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澄迈通潮阁》二首

  宋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