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浓缩海南医疗史 揭秘海口老医院的身世
来源: 海口网-海口晚报 作者: 时间:2010-10-08 17:07:34 星期五

  医院,是一座城市文明和发展的标志性建筑设施之一。在老海口,曾经有三家较早的医院,尽管三家医院的建造者身份不同,但是这些早期的几家医院却是海南的医疗事业的摇篮和奠基者。

  时过境迁,昔日的老医院已面目全非。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老医院的身世了。今天,我们在海口古老的街巷中寻觅这些老医院的前世今生。是希望唤醒市民对这座城市远去的历史记忆……

  中法医院

  法国人在沙尾建海口首家西医诊所

  在海口繁华的步行街得胜沙路西侧路口,现在的海口市人民医院得胜沙门诊位置,曾经建有一家由法国人创建的“中法医院”。

  “中法医院”是海口市人民医院的前身,是由法国驻海口领事馆和法国天主教会设立的。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在海口得胜沙路西面的沙尾建成。

  清顺治十四年,法国耶稣会派神甫法捷来琼传教。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传教士涌入中国,教会医院和教堂一样成为引人注目的教会标志。初期的中法诊所条件相当差,仅有3栋简易平房,是名副其实的海口第一家“西医诊所”。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中法诊所经过扩建,更名为中法医院。1929年,这里已经有法籍医生及助手8人,病床(包括产床)100张,平均住院人数80多人,日门诊量80多人。

  中法医院建成后,先后由法国驻海口领事馆和法国天主教海南教会管理。

  自清雍正元年间(723年),清朝政府实行海禁,外国操纵的教会不敢再派人来传教。咸丰二年起,由驻广州的法国巴黎远东传教会派3名神甫来海南传教,宣统二年(1910年)天主教活动从府城迁移到海口市长沙坡租用民房设教堂。

  民国11年(1922年)海南天主教改为直接由法国巴黎双圣心会领导,主教布拉德。

  法国籍神甫余礼灼主持海南传教区,在岛内各县增设新教堂6间,重新维修10多间。1936年初还接管原法国领事馆兴办的医院——海口中法医院。

  海口中法医院在法国驻海口领事馆和法国天主教的管理下,为海府地区的群众提供了一定的医疗服务。扩大了西医在海口和海南的影响和传播。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琼之后,中法医院便被迫陷于停顿状态之中。到海口解放前夕,中法医院的规模甚至还没有抗日战争之前的大,占地面积只有0.62公顷,建筑面积也只有537平方米,病床只有10张,工作人员只有28人。1951年,中法医院又被降级,改称中法诊所。

  1953年10月,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这家中法诊所,1953年11月更名为海口市人民医院,1997年9月评定为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2003年8月8日,海口市人民政府与中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并挂牌,将海口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

  历经百年风雨,海口市人民医院如今已形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具有专科特色,专业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而她的历史前身已鲜为人知。


  福音医院

  海口历史最悠久的医院

  在海口市盐灶路上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宗教建筑──海口基督教堂。这座基督教堂东侧旁边曾经有一所海南福音医院,是海口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也是我国最早的医院之一。

  清光绪十一年,美国纽约基督教长老会派牧师康兴利来海南协助传教。康兴利于1885年在海口市盐灶村附近购置荒地筹建一间楼房作为医务室,后来逐步扩建,成为海南福音医院。当时,福音医院的医务人员大部分为基督教的教会人员担任。

  福音医院面向海府地区的基督教信徒和群众看病。属于公益性质的基督教会医院。对海口甚至海南的近代西医的知识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

  海口福音医院从美国基督教会1885年创办至今已有122年的悠久历史。1951年7月,在原来的海口福音医院和海南医院基础上合并成立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人民医院。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医院更名为海南省人民医院。岁月沧桑,昔日的海南福音医院旧址已经盖起了新的大楼,那段远去的历史成为人们久远的记忆。

  海南医院

  海口商界和华侨捐建规模最大的医院

  在海口市龙华路东路口与滨海大道交会处,就是原来的海南医院旧址。海口“海南医院”是1926年由周成梅先生倡议,海口商会积极筹划,广大琼籍侨胞、港澳同胞和海口商界人士热情捐资创办的。是当时海南岛规模最大、设备较为完善的医院。

  辛亥革命以后,琼岛政局暂时稳定,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元气有所康复,国民十五年海口设市脱离琼山,独立建制,成为琼之首府,发展成为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从那时起,轮舶辐凑,商旅云集,市区不得不逐渐扩大,人口于是随之激增。而医生为人之必备,“欲求健全之国家,必先有健康之国民,医院之设,非特救济个人,强国强种,实于是乎赖。”

  但海口当时医业状况欠佳。仅有两家小的医院:公立惠爱医院,院址在今博爱南路西侧,医务人员全是学中医的,仅设门诊,没有留医设备,也没有中药房配备搭药;私立爱生医院,院址在今新民西路,医务人员全是学西医的,设备简陋。

  另外,外国教会相继创办两家医院:美国长老会附设的康兴利创办的福音医院,在今盐灶村东面;法国天主教会办的中法医院,在得胜沙。这两家医院设备不周,仅有几十张病床,医护人员也不多。1926年夏天,又是年夏月,海口地区瘟疫流行,人命危急,顷刻难待,“其贫穷无告者,谁施医药,坐于待毙往往有之。”因此全市人民强烈要求,创办规模更大、设备更加完善的综合性医院,以解燃眉之急。

  1926年夏,海口市知名人士永发行经理周成梅先生目击海口瘟疫惨况,思谋拯救办法,产生设医院以留治病人,免致传染扩散的想法,于是倡议设海口“海南医院”。立即得到海口商会副会长何位川先生、吴为藩先生、梁骏臣先生、王国宪先生等六十五人赞同,协力共同筹划,派员抵海外发动。岛内外琼籍华侨、港澳同胞等总计119人共同发起,成立海口市“海南医院”筹建委员会和董事会。

  第一次董事会议于1926年9月26日召开,会议主席何位川。会上推选周成梅先生任筹建会主席,亦为董事会董事长;筹建委员兼工程规划朱润深先生(万宁人,留美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会议经过充分讨论,选定得胜沙路西端及原兄弟庙旧址椰子园作为院址。医院北面濒临南渡江支流出海口,西邻海滩,占地二百亩,面积宽广,实为设立医院之理想地方。

  院址选定后,由朱润深先生负责建院之工程规划、设计、建筑等事项。于1927年破土动工。


  1930年6月医院基本建成,7月召开开幕大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跳跃参加,会场盛况空前。筹建海口“海南医院”过程中,经过各界知名人士和旅居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亚、美国等数百名同胞的慷慨解囊,热情赞助,共计筹款光洋二十九万八千三百元。建筑用去一十万余元,购置院内及仪器设备二万多元,共支出一十二万多元,余款留为医务之用。

  海口“海南医院”首门呈拱角形,面向得胜沙路,主体大楼仿北京协和医院主楼样式,为“王”字形的三层楼宇,底层离地约二米。首门内则,分中、南、北楼。中楼亦称正院,正面二层顶楣雕字“海口海南医院”。每层面积约466平方米,总计约1458平方米;南楼亦称南院,香港同胞周丽亭先生出资光洋一万七千四百零八角捐建,故正面二层顶楣署名“雨亭楼”,每层450平方米,共约1350平方米;北楼亦称北院,泰国同胞王魁文先生捐建,花光洋二万三千三百元,正面二楼顶楣署名“大章楼”,每层面积375平方米,计约1125平方米。整座楼宇采用红砖和钢筋水泥混合构筑,屋顶瓦面及屋檐为绿色硫琉瓦,中西合璧,美观大方,坚固耐用,故今尚未减色,保其当年雅姿。

  中楼后面为工人宿舍楼,系旅泰华侨周成兴先生捐赠,约255平方米,花光洋一千五百元;还有职员宿舍楼建于北楼后面,两层中西混璧,由冯尔和先生捐资六千元所建,面积约160平方米。南楼南侧,后建太平室。

  从院本部主楼北跨椰子园,中天桥飞架,桥头拱门上书“林树森桥”,此为旅泰侨胞林树森先生捐助建,耗费光洋三千元。

  椰子园西角“明吉楼”,二层西式,绿瓦红砖,坐南面北,系传染病院,旅泰侨胞沈明吉捐建,费资六千元,面积共约400平方米;面向林树森桥,尚有一室,基座高约二米,单层平顶,钢骨构筑,为周雨亭捐赠的院长住舍,顶楣刻字“周昆章纪念室”,花光洋二千六百元;面积约300平方米;旅泰侨胞林鸿高、林鸿泽代其父林树丰于园之北端捐建一栋肺病疗养院,二层西款,署名“树丰楼”,费光洋一万二千元,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

  此外,侨胞林树兰夫人李姣赛捐买幻真戏院一间,花大洋一万二千元,院址在今新民西路五十七号,首门二层,内设妇产科。该院还汇入捐款建造特别传染室五间,兄弟室一间,同时承购院前椰子园及海滩海提一带空地。周成梅还购赠向西海滩一片及君尧村附近坟场一川,为将来扩充医院之用。

  医院建成后,在董事会的督导下,完善院务组织。院长朱润深立即规划购办仪器、家私、用具,设置内务,并亲自制订规章制度。人员编制,没有具体规定。初时,设院长一人,主任医师一人,住院医师三人,助理医师三人,护士长三人,科室技术人员六人,护士二十人,秘书、会计、金柜、总务、杂务等五人,洗衣消毒房四人,电灯机房及杂工约十余人,总计近百人。设门诊、内、外、五官、妇产、传染等六个科室。医疗技术及护理人员,主要依靠自己培养,一是派员赴内地学习培训,二是自设护士学校培养。

  海口“海南医院”落成后,为了表彰热心捐助的各界人士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医院当时特建石碑。凡发起者,均刻有乐捐助芳名,立碑记载,永志纪念。

  80余年过去了,沧海桑田。昔日的“海南医院”后来改为海南农垦第一招待所(现在变成了对外出租的仓库)。原来的医院建筑只剩下两栋楼房还在,依稀可见昔日的容颜。那些记载着热心捐助“海南医院”建设芳名者的石碑已经不知去向,而他们为海南医疗卫生事业所做的贡献,成为一块无字的丰碑,永远耸立在海南人民心中。


  民间记忆

  1937年海口“海南医院”停办

  陈鸿礼(男,海口市民)

  海口滨海大道北侧的解放军滨海医院一带,是“椰子园”的旧址。清代,椰子园位于海口外沙(今得胜沙),是海口港门西部的一个岬角,涨潮时,椰子园被围成一个小岛。清末民初的海口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椰子园”的位置,它是一个大致呈三角形的小岛,与海甸岛和得胜沙街隔河相望。

  椰子园的得名源于清朝守炮官兵。乾隆初年,海口港门建东、西两座炮台。其中,西炮台位于“椰子园”的北端,面朝大海。

  椰子园地多人稀,守炮台的官兵在大片空地上种植椰树,茂盛的椰子叶掩蔽炮台,也为官兵遮阳乘凉,而椰子清甜的椰汁和细腻的椰肉则是美食佳品。椰树越种越多,这座无名小岛渐渐被人叫作“椰子园”。

  1929年夏,海口瘟疫流行。为控制传染病扩散,海口商界在得胜沙街尾端和椰子园建“海南医院”,留治病人。

  1937年,海口“海南医院”停办,位于椰子园的海口“海南医院”副楼改建成“海口公园”。我记得在滨海大道修建之前,从“海南医院”主楼到椰子园之间有一条盐灶河?熏林树森桥还在。修建滨海大道后,盐灶河被填平了,林树森桥也拆掉了。现在已经见不到原来的踪迹。

  爱国侨胞周成梅热心公益

  欧良柱(男,海口市民)

  周成梅(字香岩,号文堂),清光绪乙酉年(1883年)农历十月初八生于海南文昌北区昌锦村(现文昌市抱罗镇昌锦村),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二日(农历十月廿七),逝于香港,享年八十岁。

  周成梅先生父亲周绪绅,为人生性温厚。乐于行善,时有济援乡里,受到社会赞许。成梅先生从小受其父亲教诲和影响,为人刚方正直,见义勇为,对上不谄,对下不骄,十八岁任香港德资捷成洋打船务办房理事。因忠于职守,处事谨慎,深受德人礼遇。后返海口协助其叔公周雨亭代理英资太古公司船务达二十年之久。离开太古公司后,成梅先生一直在海口、香港等地经营商业,终成琼籍商界名流。

  周成梅先生虽然从商,但关心社会发展,热心公益事业,为当时海口市和文昌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民国十八年(1929年),周成梅先生参照当时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做法,发动商界和海外侨胞捐助,选择在连接长堤路和中山一横路路口构筑四面形混合结构大钟楼一座。大钟楼土建部分由海口商界和周成梅先生捐助。海口“海南医院”的建成,周成梅先生功不可没。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