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八百年书香门第
在海南王姓中,最值得一提的恐怕当属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的后代。
据《宋史》记载:王居正原籍江苏扬州,高宗时官至兵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因力主抗金,又与宰相赵鼎有牵连,为秦桧所忌,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被贬来琼。王居正的子嗣先是落籍在府城潭谢村,后又散布到海南岛各地,其后裔估计已达30万人。
王俞春说:“800多年来,王居正的裔孙不论贫富贵贱,都非常注重教育,以读书为荣;在近代和现代,每代人中都出了一大批大学生,延续了书香门第的良好传统。”
王居正的二十二代世孙王之藩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王之藩,琼山县永都杨苍坊(今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儒老村人,生于清代乾隆元年(1736)。该村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的《王氏族谱》对其这般记述:“公性聪明,少年为文便有空群之概。十八岁孤,抚两弟两姑完婚毕嫁。家虽贫而学不辍,业虽难而志不纷。”
王之藩的故事,儒老村乃至永兴镇不少老人都耳熟能详。18岁时,父亲王文章去世后,王之藩与孀居不嫁的母亲吴氏一道,抚养弟弟王之垣、王之屏和妹妹王如姬、王如蕴长大成人,直到全部结婚和出嫁,在当地传为佳话。1761年,王之藩和弟弟王之垣双双考中廪生,入读琼州府学;1774年,他在乡试中中举,名列第34位。在此前后的十多年间,王之藩在琼山西北各乡都设馆讲学,不少登科学子都被他教过;王之藩还在闲暇之余游学琼台、石湖等书院,与吴典、王斗文等同邑学子研习学业。
1778年,在亲友的资助下,王之藩赴京参加会试,落第后准备南归之际,相国朱文正爱惜其才,便资助他留在京邸书馆教书,期间他“作文百余篇,皆失不传,京城推为海外第一才子”(儒老村《王氏族谱》)。2年后,王之藩在恩科会试中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府学教授,当地许多优秀学子向他求教,就连海南当地也有读书人不远千里到粤北问学于他。
据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王之藩任职期间“日与诸生论文讲义,寒斋无嬴蓄,泊如也。卒于任,士林咸哀恸焉。”王之藩兢兢业业,一生没有任何积蓄,由于积劳成疾,1784年便死于任上,年仅48岁,当地读书人哀恸不已。
为了旌表王之藩一生安贫笃学的精神,当时地方政府和民众集资在永兴墟永东街(今永兴中心小学校门西侧),为他竖立了一座“进士”石牌坊。可惜,日军侵琼时期,借口该牌坊阻碍车辆通行而将其摧毁。不过,位于附近雷虎岭上的王之藩墓和墓碑,200多年来一直保护完好。
王斗文与京城“琼州会馆”
王俞春说:“在海南王氏先人中,有一位英年早逝的进士王斗文,尽管他的生命只有33年,但在生前极负盛名,最大的贡献是资助吴典等人,在京城建起‘琼州会馆’,方便海南学子在京的读书、住宿和互相照应。”
记者查找道光《琼州府志》时,发现书中均有王斗文的传记:“斗文质学纯粹,为文笔致秀妍。肄业琼台书院,院长武林、吴光升深器之。乾隆戊子,以春秋领乡荐,辛卯恩科进士。在京资助建琼州会馆于灵中坊。归,卒于家,年三十三。”王斗文于辛卯年(1771)恩科进士,而吴典则早他2年,即在乾隆己丑年(1769年)中进士。
据吴典撰写的《京都琼州会馆记》介绍,“琼州会馆”是在1772年购置房产创建的,得到了许多在京琼籍人士的捐助,使得“琼人万里而来者,息肩投足,至若家居,乡语喧哗,忘其为客,不复有湫隘杂沓之虞,与夫要挟苛索之患矣。”当然,这里头自然也有王斗文的一份功劳。
王斗文在海南王姓世系中,究竟是哪位渡琼祖的后代呢?王斗文在海口市长流镇那秫村的后人称,他们有可能是王居正的后代,但在族谱里找不到确切的记载。
看来,编修海南王氏通谱,弄清谱系和世系真的显得十分必要,也难怪王俞春等王氏老一辈要奔走相告,正不遗余力地促成此事。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