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
得胜沙因打败海寇入侵而得名
海口得胜沙路位于老市区西北部,东起新华北路,西抵龙华路北端,长520米。
得胜沙古称外沙,因“海口外缠一片平沙”而得名。明代建的西天大士庙,当时面临大海,后来由于海潮冲积,“外沙”出现,今富兴街、外沙后街便形成河流,称外沙河。河东经海口海关东外沙桥连海田溪,西至外沙尾,汇椰子园溪注入盐灶港而北入大海。外沙河到了民国初才逐渐填成陆地,盖起了房子,当时主要是水上民居住。
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50年),令人闻之胆寒的海寇张十五犯海口,把总黄开广带兵战胜贼于此,得胜名。自此,古外沙便称为“得胜沙”。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清廷与英法帝国主义者分别缔结《天津条约》,海口(称琼州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允许设立使馆。此后,得胜沙作为港口街道而迅速发展起来,洋行争相兴建,外资大量输入本岛。琼州口便成为帝国主义者推销本国产品和掠夺本岛资源的角逐场所,而得胜沙街则是海口洋行最多、争夺最烈的地方。但由于海口港门浮沙壅塞,港道浅狭,海舶只能待潮涨入港,因此,得胜沙常常是深夜喧闹的地方。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法国天主教会在得胜沙设中法医院(今海口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邮政局。国民三年(公元1914年),国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设办事处于得胜沙,成为本岛设立新式银行之始。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海口商会筹办、华侨捐资在椰子园至农垦一所一带建最早的海南医院。1931年,五层楼建成,称为“海口大厦”,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1935年在外沙河东端西侧建成海口海关。这时,海田溪畔的得胜沙,已发展成为海口港的主要客运码头,航运局、洋务局、旅馆、货栈、商店蓬勃兴起。至此,得胜沙便从滨海沙滩发展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海口市最繁华的主要街道之一。1967年改为反帝路,1980年恢复原名为得胜沙路。
地理发现
得胜沙骑楼,一道特别的建筑风景线
得胜沙路的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从老街坊——84岁高龄的黄礼文老人口中得知:得胜沙路是老海口最早形成的东西走向的街道之一,住在该街道的居民以吴、何、谢、杜等姓氏为多,后来街道重建,一些原住的老居民都迁往别处去了,现在居住在此的大部分是解放后过来的,以经商者为多。
得胜沙路最典型的特征是街道两旁的骑楼建筑。海口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4.52℃,雨量充足。据称,海口的骑楼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海南人出海闯南洋,在异乡创业打出一片天地后,“叶落归根”携带辛苦攒下的钱回乡置业建房。他们根据海南的气候特点建起了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
在得胜商场对面的一座骑楼,记者看到两棵年代久远的的凤凰树正好生长在骑楼的走廊内。为了保护好古树,骑楼的建设者没有把树木砍掉,而是在树干的四周预留了一个空间,让树干穿过骑楼的走廊水泥楼面,伸向空中,两棵美丽苍翠的凤凰树与这风雨骑楼刚柔相济地依附生存在一起,成了这条街道上一处奇特的风景。
行走在得胜沙路平坦的花岗岩石板街上,或乘坐三轮车驶过这条步行街时,两边的骑楼向身后退去,给人一种穿过时光隧道的感觉,那厚实的石板和庄重的骑楼似乎在无声地向世人叙述着历史的沧桑。
这是一条最具老海口商业街特色的街道,一眼望不到头的骑楼,将喧嚣与安详、繁华与闲适、古老与现代容纳在一起,使这条街充满诗情画意,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得胜沙路是海口有名的步行商业街,街道两旁店铺一家紧挨着一家,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尤以服装为盛。来这里逛街,你没有后顾之忧,也不用带雨伞。漫步在廊柱林立的骑楼过道里,你不必担心骄阳的暴晒和雨水的淋湿,骑楼遮阳蔽雨,顾客和游人可以不急不忙地精挑细选自己心仪的商品。
得胜沙的店铺里,主要经营女性服装,来此购物的以女性居多,因此,这条街道也是美女云集之地。那些追求新潮和时尚的妙龄女子,隔三差五就要结伴来此挑选服饰。尤其是夏季,穿着前卫的女郎展露出来的美妙肌肤和身材更让你秀色可餐、大饱眼福。
如果你逛街感到有点累了,你可随便找一张街边的木长椅坐下歇息。坐在榕树下或凤凰树下的木椅上,你可以悠闲地看街头的风景,听小鸟在树上鸣叫,看美女从你眼前飘过。亦或什么都不看、不想,闭目打个瞌睡,真是一种享受。假如渴了,饿了,你可以花2元钱要一碗街边的有海南特色的小吃。
走在得胜沙路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按下快门,都可以拍出一张绝好的人文风光照片。其中骑楼、绿树、美女是照片最能体现诗情画意的三种构成元素。
影像笔记
得胜沙店铺,以经营服装为特色
记者路过得胜沙路12号的“向荣商行”门口时,见到店门口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坐在一张小竹椅上,老人的个子很瘦小,脸额上布满深深的皱纹,穿一身碎花布衣,她的身旁放置一部有线公用电话机,有人打电话时,她就按时计费收钱,没人打电话时,老阿婆就歪靠着骑楼廊柱打瞌睡。阿婆的媳妇告诉记者:阿婆名叫王女不二,已经80高龄了,生了三男二女,儿女们都长大成家了,阿婆每天守着这部公用电话,赚一点微薄的收入。记者了解到:儿女们看她年龄大了,不让她出门,但老人执意要看守电话。在她看来,有点事干,心里头就感到踏实。老阿婆,守着一部电话,悠闲地度着愉悦的晚年,把平常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从老阿婆身上,你能真切地感悟到海南人那种不事张扬、知足常乐的生活秉性。
海口老海关在得胜沙路东端,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72平方米,兴建于1935年至1937年,有办公大楼、旅检大楼、宿舍楼,为得胜沙路现存较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冼太庙位于得胜沙路77号。很早以前,得胜沙就设有冼夫人神位,清咸丰四年(1854年)在冼夫人神位处建起了冼夫人庙(即今冼太庙),“外沙婆祖庙”。
2003年6月3日,政府拨款及群众集资25万元,在得胜沙路重修冼太庙(又称冼夫人纪念馆)。
新修的冼太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冼太夫人像端坐于二楼后堂,手执宝剑,英姿飒爽。每年农历二月十二,众多全国各地群众和海外华侨及国际友人都赶来此,共同拜谒冼夫人。
冼夫人是我国古代百越领袖,历南朝梁、陈、隋三朝,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曾先后四次到海南建州、移民、平叛、安抚。公元602年91岁的冼夫人在澄迈病逝,埋葬在月亮湾畔海滨,数年后清理遗骸运回原籍广东电白县。
冼夫人深受海南人民爱戴,为缅怀这位巾帼英雄,海南从2002年起,每年都要举办一届“冼夫人文化节”,让后人铭记这位巾帼英雄。从2003年开始,得胜沙冼夫人纪念馆已被列为“海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者在寻找得胜沙的历史出处时,从史料上找到这样一个记载:相传很久以前,得胜沙原是一片沙滩,倭寇上岸劫掠必经此道。后来有人提议在此设一个冼夫人神位,鼓舞官兵、商人的斗志,抗衡倭寇的侵侮。清咸丰四年(1854年)冼夫人神位建好不久,海寇上岛侵扰海口,官兵商民团结一致,在沙滩上、激战几个小时,但因武器粗劣,支持不了,退到冼氏神位跪下求婆祖显圣惩罚海寇,说也奇怪,只见海寇那边乱石突然从天而降,海寇纷纷后退,抱头鼠窜。原来是冼夫人显灵,指挥天兵高空追下,飞沙走石,给海寇致命的袭击,把海寇赶出了海岛,海口从此永得了安宁。当时的官府黄开广为纪念这次反击得胜,将这片沙滩命名得胜沙,还在原冼夫人神位建起了冼夫人庙(即今冼太庙),得胜沙的美名流传至今。这片沙滩历经沧海桑田,物转星移,如今已成繁华的商业街。但这个神秘、动人的美丽传说,让人宛如置身梦境之中,令人沉醉。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