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源溯家谱:琼州丘氏七百年身影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王亚强 苏晓杰 时间:2010-10-15 12:28:16 星期五

  明代理学名臣丘濬之名,在海南岛说是妇孺皆知似乎并不为过。记者第一次造访位于海口市水头村旁的丘濬墓,还是今年清明节前的事情,当时还偶遇了一位名叫邱秋明,自称为丘公第19代孙的守墓人,他就住在水头村,年龄50开外,脸色红润,而且笑容可掬,让人印象深刻。

  丘濬姓“丘”,邱秋明的姓是“邱”,分明是不同的字,他们真的有关系吗?难道此“邱”即彼“丘”?

  改姓之谜

  翻开邱秋明借给记者的《中华丘氏大宗谱·海南省海口分谱》,里面记载着“丘”姓的来历:相传姜太公因辅佐周王朝有功,被封齐地的营丘(今山东临淄),便派他的第三个儿子穆公镇守营丘,此后以地名中的“丘”字为姓氏;几千年来,丘氏子孙枝繁叶茂,遍布国内外各地。

  那么,“丘”是如何变为“邱”的呢?

  按丘氏族谱的说法,历史上丘姓有过3次的改姓“运动”:一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为避孔丘的名讳,皇帝颁诏丘姓加“邑部”(即今天的右耳旁);到了金代明昌三年(1192)修建曲阜孔庙时,政府也要求当地改“丘”为“邱”;不过影响最大、范围最广泛的是清代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以尊孔为名,再次下诏改姓。

  满清被推翻后,民国参议员丘逢甲于1912年在广州登报,呼吁族人恢复祖先的“丘”姓,理由是:姜太公得封地于营丘,早于孔子,没有先人避讳后人的道理。当时,福建、广东、台湾邱姓族人纷纷响应,但全国大部分族人由于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文书、户籍档案等因素,仍然使用“邱”姓。于是“丘”、“邱”通用至今,而且“邱”多于“丘”———据丘(邱)氏宗亲粗略统计,目前该姓氏海内外的总人口约8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采用“邱”姓。

  但丘氏后人中,也有不认同皇帝谕旨改姓这一说法的,而是更相信流传于民间的一个传说:丘濬辞世后,皇帝深感丘公才学过人,又贵为宰辅,因而特赐其子孙后代改“丘”为“邱”,右耳旁则表示官帽之翼,以此与“丘”区别开来。

  丘濬的第17世孙邱基美就持此观点。8月4日,记者到海口市三门坡镇采访他时,得到的解释是:“1967年破坏的文庄公墓碑、民国重刊的《琼州府志》和《琼山县志》等方志,以及丘公已故后代的墓碑,都用‘邱’字。但丘濬母亲和兄长丘源的墓碑上,仍用‘丘’字,因为他们在丘濬之前去世;在丘公去世26年后,唐胄纂修的正德《琼台志》有关丘濬的记载,也是用‘丘’而不是‘邱’。可见,改姓是在丘濬身后之事。”

  丘濬祖训

  在寻找海南丘姓故事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海口府城金花村的丘氏后人中,多数为丘源的后代,而少有丘濬子孙的踪影,目前户籍在金花村的只有其20代孙邱仁义一家三代8口人。个中缘由,得从丘濬祖父丘普生前留下的祖训说起。

  据丘氏族谱记载,元代末年,丘濬的曾祖父丘均禄从福建来琼居官,定居琼山下田村(今金花村),后生下独子丘普,丘普也只生丘传一人。丘普59岁时,丘传去世,留下孙子丘源和丘濬兄弟。老年丧子的丘普感叹人生多变,悲喜无常,曾自撰一联:“嗟无一子堪供老,喜有双孙可继宗。”

  丘濬在晚年所写的《可继堂记》中追忆,祖父丘普去世前,有一天坐在堂上,兄弟俩侍立两旁听他训话。丘普先对丘源说:“尔主宗祀,承吾世业,隐而为良医,以济家乡,可也。”又对丘濬说:“尔立门户,拓吾祖业,达而为良相,以济天下,可也。”当时丘源19岁,丘濬仅16岁,一直铭记着祖父的这些预言性话语。

  后来,丘源曾当过“临高医学训”一职,卸任后便回家承继祖业,继续悬壶济世;丘濬考中进士后,长年在京为官,后代中有返琼的,大都居住在金花村以外。兄弟俩都未曾违背丘普留下的祖训。

  丘均禄入琼600多年来,至今已有26代人在琼州大地上生养延续,其后人除居住在海口之外,在定安、琼海、万宁、临高、澄迈、屯昌也有分布,人口将近5000人。


  皇亲国戚

  记者从丘氏谱牒资料中了解到,历史上迁居海南的丘姓过琼始祖约有10余人。时至今日,从人口数量来看,多数为丘文才、丘均禄、丘才利和丘松等人的后代;就地理分布而言,澄迈县的丘(邱)姓居民最多,全省3万多人,该县占去了1.5万余人,他们大多数是丘文才和丘松的后人。

  依据现有的丘氏宗谱可知,最早迁琼的丘氏先祖为宋代末年的丘文才,这位祖籍河南,先祖迁居福建,世袭千户侯的丘文才,宋末曾起兵抗金,兵败后带领73名部下渡海。宋朝灭亡后,丘文才不愿返回内地受异族统治之辱,于是落户澄迈,繁衍生息。如果以南宋的最后一年———1279年,作为丘文才入琼的时间,算起来迄今也有730年了。

  明代洪武四年(1371),又有一位丘姓先人———丘才利,渡海南下,于洪武二十年(1387)定居在今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的曰富村,现在其后人将近1500人。他比丘均禄入琼的时间稍晚。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明代永乐年间迁居澄迈的丘松。

  丘松的父亲丘福为明成祖朱棣的爱将,在《明史》中有篇幅很长的传记。当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丘福就开始追随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朱棣登基后(国号“永乐”),丘福被特进为“荣禄大夫”,并被封为“淇国公”,世袭罔替。

  据说,朱棣还将一个女儿许配给丘福的儿子丘松,丘家成了皇亲国戚。只是此说仅见于《中华丘氏大宗谱·海南省澄迈分谱》,正史中却未见记载。

  然而,不幸的事情也很快临到丘家头上。永乐七年(1409),丘福率兵北征犯境的鞑靼军队时,被诱入重围,以致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朱棣闻讯大怒,决定御驾亲征,并削夺了丘福的爵位,将其子丘松贬谪南粤,世袭“海南卫指挥”。丘松一度居住在府城的下田村,与丘濬祖上同处一里,后又迁居临高的和兴村(今属澄迈福山镇)。遗憾的是,和兴村的丘松后人,至今还找不到这位先祖的坟茔。

  爱书进士

  在海南丘(邱)氏宗亲历代子弟中,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不少,今天的大学生也很多。在科举取士的年代,丘氏出了2名进士,一是大名鼎鼎的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宰辅的丘濬,另一位是清代的邱对欣,他们都是爱书爱到出了名的古代先贤。

  邱对欣祖籍广东大埔,祖父邱殿章是乾隆年间(1736-1795)的举人,中举后渡琼任琼州府学教授,落籍琼山,后代住在今天的海口市城西镇高坡村。邱殿章的儿子、邱对欣的父亲邱将瓒也是举人出身,曾任广东电白教谕。

  据文史专家王俞春的《海南进士传略》一书介绍,邱对欣于道光年间(1821-1850)高中进士,当过直隶东光、柏乡(都在今河北)的知县。邱对欣在职9年间,政简刑清,爱民若子,每每碰到案件判决,总是诚心开导,让犯科者改过自新;公务之余,邱对欣非常乐于考核属下官吏,且到学宫为生徒讲学,当地士民对他爱戴有加,十分钦佩。邱对欣后来升任知府,但恰逢母亲去世,便辞官南归,除万卷图书外,两袖空空。回乡后,已近六旬的邱对欣以教书为业,先后主讲琼台和雁峰等书院10多年。

  据传他在柏乡任职时,因生活开销和喜欢买书,超支了官银4000余两,在家乡教书、写作十余年的收入都不能补齐,不得不借贷还清。与丘公为看书、借书而不畏路途之遥不同,邱对欣为买书而欠债之举,也算是一段百年佳话吧。

  邱对欣著有《镜山集》,“镜山”是他的字。可惜该书现已不存。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