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不为人知的海口故事:浓缩在老地名中的往昔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谢向荣 时间:2010-10-25 15:55:05 星期一

骑楼林立的水巷口,曾是海口最繁忙的码头。

  原来的“环海路”拓宽后,改名为“中山路”。由于交通便利,一些海外归来的华侨开始在此建骑楼开商行。78岁的吴坤茂是中山路“南强药房”老板吴乾刚的第三子。1937年他跟随父亲从越南回国后,父亲购置了中山路61号(今57号),开办南强药房。据他回忆,当时的中山路十分热闹,商家林立,老板多是祖籍文昌、琼海、琼山的华侨。

  除中山路外,原来城内的道路也纷纷扩建,城内原来南北方向马路及四排楼街一起扩建为宽11米的路面,被命名为博爱路。东西门街,因附近楼房、戏院较多,仅扩大为8.5米,改称为新民东路及新民西路。

  而城外四周在民国初期也形成了许多大小道路,拆城后进行道路的整合及扩建及改名,如拆城后新兴街和关部前西边合并,改名为新华北路;而原来的青竹路也与原来城脚圯路合并,扩大为10米宽的新华南路。拆城后,多池塘沼泽之地的南部还填塘建街,称为“文明路”,沿城墙还建起了中山纪念堂及住宅。

  新的地名大量出现,一些老地名则随之消失。原来的振兴街、关上街和关尾街合并为义兴街,而原来流经得胜沙、东连海甸溪西经椰子园与盐灶溪会合的外沙河,因河床淤积,被填成陆地,“外沙河”成为了谷街后街和外沙后街,拆城后建街,谷街后称富兴街,外沙后称得胜沙后巷。

1952年海口地区图:村名成了路名

  刘剑三教授认为,事实上,地名的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是相对的,只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地名往往会随着居住人口的变化,革命的成功、社会性质的变换等而更改,成为时代的标志,这在海口的地名中也屡见不鲜。解放后海口城区面积逐渐扩大,一些具时代特色的地名也因此出现,如原来的永乐街改名为解放路、海府公路改名为建国路,以及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人民路、和平路等。

  在解放初期的海口城区图上,我们还看到许多以地貌命名的地名,其中含有“坡”字的很多,有流水坡、红坎坡、龙舌坡、面前坡、坡博、坡巷、高坡、坡崖……

  “龙”则是海口市地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老海口人都说,这是因为在古代,龙岐、龙舌一带的高地为卧龙山,其北边还有五条小山脉,而各条山脉间有白沙河、海甸溪、美舍河等水系相隔,犹如同藏龙之地。因此,海口的诸多乡村、街坊、路、井都以“龙”来命名:白龙乡、义龙乡;龙岐村、龙昆上下村、金龙新村;龙华路、义龙路;振龙坊、龙文坊、龙牙巷等等。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