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最古老的白沙街已踪迹全无,只留下“白沙”这个地名。
对此,刘剑三教授却有另一番见解。他认为,这些命名由于多用本地方言,有很高的信息量,如从“龙昆”的读音中,可以猜测原来住在这一带的多是讲临高话的人,因为“龙昆”的“龙”在海口话中,读为临高话的第四声“Long”,而非海南话里的第二声 “Liang”。
随着海口城区的不断扩展,海口原来诸多村庄也成为了海口城区的一部分,水田变成马路,各种沼泽地被填平,原来的村名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现在的路名。在这张老地图中,可以看到龙昆、白龙、滨濂、龙岐、美舍、坡巷、坡博、玉沙等这些昔日的乡村,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街道。
解放以来,海口先后有过三次较大规模的道路命名。1951年,刚刚迎来解放的海口,对全市19条主要道路进行了重新命名,摒弃原有一些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路名,如 “福音路”、“少史巷”等。1992年后,海口对185条主要街道重新命名,其中属于开发区道路的,主要根据地理要素,按照系列化和序列化的要求进行命名,如海甸开发区以“海系列”命名了海达路、海景路、海虹路、海昌路、海甸一至五路等;开发区以外的其它新建道路,采取人文要素与地理要素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命名,如李硕勋墓所在地的勋亭路、教师村的敬贤路、明月楼的明月路等。
最近一次是2002年对14条路名的更改,为突出海口的滨海特色,将工业大道改为南海大道、机场西路和机场路改为蓝天路、南航西路改为南沙路、先烈路改为秀华路等。对近两年新修的不少道路,多以其地理位置和功能来命名,如正在修建中的滨江西路、连接丘海大道北端的丘海北路、位于原来滨涯村附近的滨涯路等。
任何一个地名的出现和改变都有其来历,只是岁月模糊了它们曾经的面孔
海口地名拾趣
四九间廊巷
“四九间廊巷”是一个让许多海口人都感到陌生的地名。在有关史料中发现这个紧挨着水巷口的地名后,一个下午,我们沿着水巷口街往东走,在路牌为“水巷口二巷”的地方驻足一问,老街坊们热情地回应:“就是这里呀,这就是海口人所说的四九间廊巷。”
小小的四九间廊巷的来历竟有几种说法。
小巷很窄,宽约一米,住在西边的人只要轻轻一迈腿,就可以踩上东边的门槛。70多岁的李桂寿说,巷子一直就是这么宽,只是两边原来低矮的瓦房换成如今的楼房,而原来从巷子北边流过的溪流也早已被填成了平地,巷子外热闹的水巷口码头也已消失沉寂。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