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回望千年古书院——琼州大地儒学文明的摇篮
来源: 海南特区报 作者:廖自如 李志良 时间:2010-11-14 14:48:07 星期日

  在古老的琼州大地上,曾经建立过许多的学宫、书院,这些学宫和书院千百年来,教书育人,传承古老的儒学文化和中华文明。

  因为这些古书院的建立,这座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才告别原始和封闭。人文蔚起,有邹鲁之风,才有了“一里出三贤”、“五里三进士”的佳话流传至今。

  因为这些古书院的建立,中原文化才得以传播琼岛,海南的学子才得以接受儒学教育,历代培养出了一批批国家的栋梁之材。

  历经岁月的风雨和历史的变迁,这些古老的学宫、书院大部分都消失了,只是极少数还遗存至今,成为人们旅游观瞻的胜地。

  今天,我们重新回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古老书院,倾听历史的回声,希望引起更多的人记住这些学宫、书院,关注琼州大地上儒学文明的摇篮……

  千年学府只留下一间大成殿

  在海口琼山区府城镇文庄路17号的琼山区供销社院内,有座古老而破旧的建筑,这座历史悠久的老建筑处在四周的高楼大厦之间,显得低矮而灰暗,粗看上去这座旧房毫不起眼,好像被弃置多年的普通旧房。

  这座破旧的建筑物其实很不一般,它是古代琼山学宫遗存至今的大成殿,是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非比寻常的历史意义和珍贵的文物价值。

  府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据《琼山县志》记载,从唐贞观元年(627)至清末及至今,府城一直是琼山县治所在地。明清两朝、中华民国初期又是琼州府治所在地,是海南岛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建城历史自唐贞观五年(631)始,至今也有1376年之久。古城区内不但文物荟萃,而且学宫、书院众多,这些历代兴建的学宫、书院,对海南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海口府城,到处留下了昔日各类学宫、书院沧桑的历史足迹和身影。

  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古称蛮荒之地,是流放犯人和贬官之地、是原始、落后和封闭的边远之地,令人望而却步。

  自唐宋以来,随着朝庭从内地派遣官员来海南任职和大批有才华的贬官被流放到海南,他们把中原文明和儒家文化传播到海南,官府修学宫、文庙,学者建书院,教书育人。海南因此人文蔚起,“人咸礼仪之教,士多邹鲁之风”,就连皇帝都对海南发出“何处无材”的感慨。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府城已创办了琼州府学宫,是全岛最早的儒学机构,琼山县学宫即是当时的主要代表。到明、清两代,书院、义学就遍布了全县,共48间。著名的书院有琼台书院、雁峰书院、海门书院、乐古书院、苏泉书院等。

  历史上琼山县学宫曾经是宽敞明亮,条件较好的学宫,历经岁月风雨和历史的变迁,如今昔日气派恢宏的琼山县学宫已檐瓦散落,由于人为破坏,只留下一间大成殿。

  据《琼山县志》记载:琼山县学宫又称孔庙,原设在海口浦,历经多次迁移,后置于今址。内设棂星门、泮池、明伦堂及大成殿、后殿等古建筑群,为琼山历代儒学教育机构要地之一,其范围甚大,“直五百尺,横一百二十八尺,面积六万四千方尺”。

  琼山县学宫大成殿为一座五开间,进深三间,坐北向南,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东西宽24米,南北长15.6米(其中通廊宽1.6米),脊高9.3米。殿内的金柱为木制,柱高6.54米,柱径0.33米,梁架结构为七架梁木构式,梁檀之间雕以精美的龙、狮、莲花,卷云纹刻,显得庄重而典雅。

  解放后,孔庙一度沦为粮食局的仓库。1990年被列为琼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来到大成殿前,看见木板门已破旧,一条紧锁木板门的铁链早已锈迹斑斑,而木门也被当成了黑板,被乱涂乱画,四周的窗户布满了厚厚的灰尘,走廊上挂满了晾晒的衣服,且窗户的玻璃不知何时已支离破碎。站在远处看,屋顶檐瓦间已长出了杂草,在风中摇曳,充满着一种萧条落寞的况味。

  值得庆幸的是:琼山学宫大成殿已落实修缮资金,日前国家文物局已批准资金100万元,由海口市对大成殿等进行修缮。

  琼山县学宫的变迁与兴衰

  宋时琼山学宫在海口浦,即今海口市,至明代洪武四年(1371),琼山知县李思迪迁建于府城东北东坡书院内(即今苏公祠)。九年,知县陈概又迁建于府城南郊。迁宫后的第一任教谕赵谦,原是国子监典簿,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儒,明太祖朱元璋、阁臣解缙等当时人物,都十分敬重他。他任教谕期间,为造就海南人才出了大力,被誉为“海南圣人”。琼州府还特地在县学宫的西边筑考古台,让他在那里研究学问。在通往学宫的大路口,赵谦书写的“道义之衢”牌坊巍然屹立。

  成化元年(1465),重修学宫时,出身于县学的丘浚,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为重修写了一篇《琼山县儒学记》,立于文庙中。

  弘治十一年(1498),广东按察司副使陆渊迁建于府学之西,即今遗址。迁建后的县学宫居于城内闹区,靠近府署,接邻府学宫,方便了生员习礼和各种庆典活动。

  迁建后的县学宫有明伦堂、两斋、泮池、官舍等建筑。正德元年(1506),增建学舍20间。嘉靖三十年(1551),教谕陈汤、训导符山、李夔等人购置学田并建亭舍。三十三年(1554),知府张子宏、推官徐邦佐等改建县学文庙于明伦堂之西,郑廷鹄有记。三十五年(1556),训导黄子禄建启圣祠于文庙后。万历元年(1572),知县文以进凿泮池于棂星门内。七年(1578),重修,海瑞有记。二十一年(1592),教谕梁尚道、训导程士章、何其名改建明伦堂,并修泮池,棂星门。三十三年(1605),地震,庙堂尽圮,署知县通判吴伟捐修。四十三年(1615),训导陈汝言请准建启圣、名宦、乡贤和考古祠。

  清康熙六年(1667),巡道马逢皋捐俸重建殿庑及明伦堂。十一年(1671),强台风,各祠石柱皆折,墙垣倾圮。十四年(1675),佥事范养民、知县茹铉等官员捐俸复建。十八年(1678),复圮,翌年春,海寇谢昌、杨二攻破海口城,府城危急,兵丁搬泮池石柱及垣墙石护城,使县学宫变成平地。二十三年(1684),副使程宪、知府佟湘年、知县朱王比、教谕卢启运等人出廉复修。此后几年,连遭暴风,县学宫连复连圮,地方财力耗费颇大。四十四年,又遭风灾,知县王贽集绅衿设法捐修,巡道焦映汉、学道翁嵩年、知府贾棠等人为琼山县学宫的复建出过大力。

  雍正十年(1732),知县余宏仁重修学宫时,改明伦堂为崇圣祠,别建明伦堂于祠之东。乾隆四年(1739)、六年(1741)连遭台风,学宫坍塌荒废。八年(1743),知县杨宗秉详项重建,将原在崇圣祠左右的名宦祠和乡贤祠移建于大成门侧。三十二年(1767),台风又毁坏殿庑。三十五年(1770),知府遭槐、知县秦其火胃同意乡绅吴位和等人的请求,将大成殿迁建于鼓楼东边原钟楼废址(即今遗址),知县汪后土有记。嘉庆四年(1799),署知府李戴春、知县蔡升同意乡绅请求,购买附近市民房屋4间,移崇圣祠至后大街,移大成殿退后3丈。道光二十年(1815),知县金树本购买东西民房扩建两庑,并修大成门。二十七年建忠义节孝祠于大成门外左右,改大门为东西两门。

  光绪二十三年(1897)秋,琼山名士林之椿、曾对颜、粘世王召、王国栋、柯玉珊、王骏声、孙生英等人发起重修,这次修建工程浩大,是琼山学宫历史上最后一次重修。正当升梁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怪风,将梁吹折,当时人们都感到诧异,做了不少法事,才于九月接着建造。这次重修学宫移大成门入大成殿阶前,又新建名宦祠、乡贤祠、孝悌祠,补建赵谦祠于名宦祠之前,改建节孝祠在孝悌祠之旁,添建尊经阁于崇圣祠右。文庙外边,东为圣域门,西有贤关门。由圣域门入礼门,礼门内正阶而上是美富门,赵谦祠就在美富门正中的台阶之上。转过赵谦祠的台阶,便到大成门正阶,大成门东边便是名宦祠;如从西边的贤关门进入学宫,则经义路门、仰止门,仰止门内正中的台阶之上便是孝悌祠,转过孝悌祠台阶而到达大成门的正阶,大成门的西边是乡贤祠。进入大成门,对面便是大成殿,殿前两边是东庑和西庑,殿后便是崇圣祠。这次修建,时历一年,规模宏大,更为完备,共占地64000平方尺,共花银12000多元。乡贤王国栋有文记其事。

  这次重修的大成殿正中的神幄中,高高地树立着孔子的牌位,牌高2.37尺,宽0.4尺,厚0.34尺,朱底金书,孔子牌位东边向西是复圣颜回,述圣子思两个牌位,西边向东分别是宗圣曾参,亚圣孟轲两个牌位。神幄的东边西向,供奉着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等先贤的神主;东边向西边有: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等六位神主。东庑西向供奉着40个先贤牌位,其中有宋代的周忄享颐、程颢、邵雍;还有先儒38个牌位,其中有孔安国、毛苌、郑玄、陆贽、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杨时、李纲、张木式、陆九渊、真德秀、文天祥、方孝孺、顾炎武等。西庑东向先贤39位,还有先儒37位,其中有应邵、董仲舒、许慎、诸葛亮、韩愈、韩琦、胡安国、李侗、吕祖谦、袁夔、魏了翁、陆秀夫、王守仁、王夫之等。

  名宦祠奉祀历代琼山县的名宦25人。乡贤祠奉祀琼山县历代名贤53人,这些乡贤的事迹,府、县志上都有记载。

  雍正八年(1730),琼山县学宫奉旨立学宫卧碑,上刻规制,约励生员。

  昔日古老的书院已所剩无几

  书院的兴办给海南吹进了一股文明之风。从宋代至清代,海南中举人785人,琼山占358人,占45.6%;登进士105人,琼山占58人,占55.24%。尤其明清两代,琼山学子中进士者达53人,是全国在这两代中登进士较多的县之一。在历史上留下过“一里出三贤”(一里指府城金花村朱吉里,三贤指海瑞、丘浚和许子伟)的佳话,流芳千古。

  据《琼州府志》和《琼山县志》记载,自宋迄清,除了府城东南的琼州学宫、琼山县学宫及源头的石湖书院外,自上至下沿美舍河畔有琼台书院、苏泉书院、崇文书院、桐墩书院、雁峰书院、东坡书院等10多所著名学府。丘浚、海瑞、薛远、许子伟、郑廷鹄、唐绢、唐胄等一大批海南俊杰,通过学宫和书院的教育,一步步迈向中原,名扬神州。

  随着历史的变迁,昔日古老的书院如今已所剩无几。目前保持比较完整的只有琼台书院。琼台书院位于府城中山路和文庄路交叉路口南侧,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间,为广东分巡雷琼道焦映汉所创建,是清代琼州最高学府。书院坐北朝南,初建时大堂后面正中有座奎星亭,乾隆十八年(1753),书院第一次扩建,将奎星亭扩建为奎星楼,此后经多次扩建修缮,现存的主体建筑奎星楼,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琼台书院已经成为海南的旅游名片,闻名遐迩。

  在海南有很多进士、举人回家乡创办书院,造福乡梓。明代进士唐胄是府城攀丹村人,明正德初年在家乡创办西洲书院,为其弃官归乡读书之所,参议张简题字“养优书院”。十四年(1519)副使王弘巡察琼州,改名“西洲”,清代废。而今西洲书院在他的家乡攀丹村重修,重现昔日的风貌。

  清代吴典是府城镇草芽巷人。清乾隆三十四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任总校中秘书。以博学多才著称,连任国史馆、三通馆、四库等编修官和武英殿分校官,参加《国史》、《四库全书》的编纂,参与《永乐大典》的补佚工作。

  父亲去世后吴典辞官回家,出任海南当时最高学府琼台书院主讲。为方便更多的人求学读书,吴典在府城万寿亭街创办“珠崖义学”,免费开学授徒。后来“珠崖义学”被废,目前在府城万寿亭街原址上还可以看到“珠崖义学”石匾,耸立在石门上,旁边是倒塌的废墟和疯长的乱草,充满历史的沧桑感。

  还有更多的古老书院早已事过境迁,难觅其踪,但是,它们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永远记录在史册中,这些海南儒学文明的摇篮,历史将永远铭记……

  (本文在采写过成中得到梁统兴先生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