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第”牌匾
悉心料理菜园子
“听老辈上说,绍经公比较严厉,家人对他很敬畏。”生于1950年代的王春郁,虽未曾亲眼见过王绍经,却不时从父亲的口中听到当年公祖闯荡南洋的故事。后人们说起绍经公在新加坡有一条街的产业,都啧啧称奇。
出生于清朝咸丰十年(1860)的王绍经,在家排行老大。他自幼聪颖,虽家境贫寒,但父母寄予厚望,仍然送他读了一年多私塾。后来家中实在无力支付学费,王绍经不得不辍学在家。绍经公懂事极早,为了添补家用,便在自家的园子里开垦土地栽种苦瓜。为了打理好自家的菜园子,他每天天不亮,就挑起木桶到菜园浇瓜。
“绍经公做事细心周到,他种的瓜菜比别家好卖,园子里结出的苦瓜又大又肥,常有人到园子里偷瓜,公祖索性在地里结棚而居,看护自己的劳动果实。”
四块光洋闯南洋
十八岁那年,王绍经奉父母之命,与乐会县黄思村的林氏成婚。婚后没几年便生下长子王先树。当时的乐会县有不少乡邻远走南洋谋生计,王绍经也萌生了闯荡世界的想法。
但让王春郁料想不到的是,当年让王绍经最终痛下决心“下南洋”的起因,竟然是不知道犯了什么家规,被族人打了屁股。“他一气之下,走了南洋。”
1884年,24岁的王绍经身揣4块光洋,还有一瓶海南特有的用金桔和辣椒腌制的辣酱,从石角边沟村步行,踏上了远走南洋的艰辛旅途。“公祖沿途只吃稀饭,配着自带的辣酱,吃半肚、饿半肚。经过几天的跋涉,来到琼山县的潭口,然后过南渡江,从海口坐小帆船出海。”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极差,下南洋的众多番客出驶南洋的船只都比较小。加上气象条件复杂,航海知识匮乏,许多小船往往在航行的途中就遭遇风浪,船倾人亡。但一心要干出一番事业的王绍经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在海上漂泊十多天后,他所乘坐的小船终于抵达了新加坡,从此,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创业旅程。
(编辑:谢军辉)